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很多人說自己怕冷、手腳冰涼、容易麻、容易痠,有時候又說不上來哪裡痛,但總覺得「氣不順、血不通」。這時,若望向中醫歷史中的經典藥方,有一帖常被老中醫用來調整這類問題,它就是「黃耆桂枝五物湯」。
這帖方的名氣不如補中益氣湯那麼響亮,但它出自權威的中醫典籍——《金匱要略》,是漢代張仲景針對「血痺」這個症狀群開出的藥方。從歷史來看,這帖方已經用了超過1800年,是中醫治療「虛勞痺證」的重要代表之一。過去用來處理勞損後的麻木痠痛,現在的中醫師則常用在慢性疲勞、肩頸僵硬、末梢循環不良等狀況。
這帖方的藥味看起來不多,但組合卻相當精妙。主藥是黃耆,擔任補氣推血的角色,幫助氣把血推到該去的地方;桂枝溫經通絡,讓原本卡住、堵住的氣血流得順暢;芍藥與生薑搭配,讓筋肉柔軟、有彈性;再加上大棗補中益氣、調和諸藥,整個方子就是要讓你覺得「身體動起來了」,而不是繼續麻麻的、軟軟的、提不起勁。
從臨床角度來看,黃耆桂枝五物湯的應用可以從幾個方向來理解。第一,是處理「氣虛血滯」所造成的慢性痠麻、神經循環障礙;第二,是針對「經脈不通」導致的手腳冰冷、感覺遲鈍;第三,是因體虛導致四肢酸楚、肌肉緊繃、活動不利。尤其是一些病後虛弱、久病體力不濟的患者,氣不推血,血不養筋,這時就是這帖方上場的時機。
過去我們會說這是「血痺」,現代人可能會說是「神經循環問題」,兩者其實是在講類似的身體狀況。黃耆桂枝五物湯的精妙,就在於它並不一味補,而是讓氣血重新運行、讓筋肉重新有彈性。這不是大補的概念,而是一種調和、有方向、有層次的修復。
進入現代之後,有些學者開始針對這帖方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黃耆有增強免疫、促進微循環的作用;桂枝有溫通血脈、抗發炎的效果;芍藥能調節肌肉張力與神經反應;生薑和大棗則有助於消化吸收與整體調和。幾篇近年文獻也指出,這帖方對於周邊神經障礙、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經病變、有痠麻感覺的神經炎,有一定的保護與改善潛力。
當我們再看這帖方,不只是「補」,而是讓身體本來該有的流動、感覺、彈性與溫度回來。這種回來,是安靜的、穩定的,不轟轟烈烈,卻讓人覺得「喔,我好像開始比較有精神、比較暖了、比較有感覺了」。這,就是這帖古方真正的價值所在。黃耆桂枝五物湯在古籍中的定位,其實相當明確。它不是用來大補元氣,也不是直接攻邪解表,而是選擇站在一種「調整經絡氣血、穩住衛氣榮血之間動態」的位置。這種定位,在當代臨床尤其有意思。面對許多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疲勞、手腳冰冷或反覆痠麻的個案,黃耆桂枝五物湯不躁進、不壓抑,而是像在身體裡補上一道厚實的緩衝層,不讓表氣太虛,也不讓營血滯寒。換句話說,它的作用就像補一層看不見的襯墊,讓一個過於敏感或消耗過度的身體重新緩下來。
而這張「襯墊」的補法,不靠猛藥,而靠動態平衡。桂枝與芍藥,一熱一寒、一發一收,形成調和營衛的基礎結構;再加入黃耆這味升提固表的主力,把氣往表面引,讓氣血運行在肢體末端能更穩定。這樣的思維在許多「非典型神經症狀」的患者上特別值得留意,例如:末梢循環不佳但查無器質病變者、夜間麻木但白天正常的族群,或長期身體疲憊但檢查數值正常的個案。這些臨界狀態,往往西醫難以分類,中醫則可用此方介入調理,實屬精微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