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與肱二頭肌長頭肌腱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肩膀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肌肉或單一肌腱造成,而是表層動作肌與深層穩定肌群長期協調失衡所導致的慢性病變。尤其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三角肌與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這兩個區域同時出現緊繃、激痛與壓痛點。
——
三角肌作為覆蓋整個肩關節的表層肌群,是日常動作最頻繁被使用的肌肉之一。它的前、中、後束對應肩屈、外展、伸展與旋轉的動作需求,若肩部關節內部發生疼痛或功能下降,三角肌往往會出現代償性緊繃,甚至發展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出現一或多個激痛點。
——
而深層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則經常是慢性肩痛中真正的病灶來源。這條肌腱源自肩胛骨盂上結節,穿越關節囊,行經結節間溝,並在反覆上舉與旋轉中承受高度摩擦與張力。一旦發炎或腫脹,不僅會引起局部壓痛與運動限制,也常與肩夾擠症候群或旋轉肌袖病變同時出現,成為整體失衡的核心結構之一。
——
對這類問題,小針刀療法提供了一種介於保守治療與手術之間的介入選項。它的核心目的,不只是「放鬆一塊肌肉」,而是透過對纖維化、沾黏、疤痕與滑動受限組織的精準鬆解,重建肩關節周圍的滑動界面,恢復局部動態與壓力平衡。
——
在操作前,需具備精確的解剖與臨床判斷力。舉例而言,三角肌鬆解時,需根據前、中、後束的功能與負擔模式,選擇進針方向與疏通層面,特別是前束因手臂前舉常用,常出現局部張力帶與衛星激痛點;後束則因為缺乏訓練與長期代償,在中風與肩痙攣病人身上常見攣縮與氣結。
——
針對這類複合型問題,小針刀療法提供了一種有效且微創的處理方式。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針灸,也不是需要住院的大型手術,而是一種建立在解剖學與臨床手感之上的精密介入技術。透過刀尖大小的針具,針對深層病灶進行鬆解、疏通,改善軟組織的滑動環境、減壓局部微循環,進而解除疼痛根源。
——
小針刀的臨床目標是系統性地處理組織間的卡壓與沾黏,舉例來說:
三角肌可針對前、中、後束常見的張力帶、氣結與肌肉代償進行分層處理。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則重點放在肩峰下空間減壓、結節間溝滑動重建、以及肱骨大結節與相關肌腱(如棘上肌)的鬆解。
同時也可能併處喙突部位與胸小肌的筋膜緊繃,恢復整體動作鏈的滑順度與壓力協調。
——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治療重點,則包括:
喙突部位:處理與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相關的張力來源。
結節間溝:針對滑動受限處做縱向鬆解,解除肌腱與韌帶之間的卡壓。
肩峰下空間:減壓肩峰下滑囊,增加肌腱滑動空間。
肱骨大結節:處理與棘上肌、棘下肌相關的肌腱沾黏,協助改善整體肩峰下空間力學。
——
三角肌是最外層的動作肌,掌管肩部前舉、外展與後伸;而深層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則如肩關節穩定系統的軸心,當其功能受損(如發炎、夾擠、沾黏)時,外層的三角肌往往會為了代償而緊繃,加速筋膜張力失衡與激痛點生成。
針對這類複合型問題,小針刀療法提供了一種有效且微創的處理方式。它不是傳統針灸,也不需要開刀住院,而是利用刀口極細的針具,在深層沾黏組織中進行鬆解,幫助恢復滑動空間、降低壓力、改善循環與組織代謝。
——
臨床上,三角肌常見問題包括前束的過度使用、中束的張力帶、後束的力量失衡;而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常見發炎、滑動受限,特別是在結節間溝與肩峰下空間。這些病灶不處理,久而久之容易惡性循環,導致肩膀活動越來越受限。
——
小針刀並非基礎針灸技術,而是一門需要額外進修的專業。操作者必須對人體的精細解剖學、病理診斷學以及針刀特有的操作技巧有深入的掌握。
此外,西方文獻中「乾針」一詞,並不能與「小針刀」完全劃上等號。雖然兩者都使用實心針,但小針刀特有的刀刃狀針尖及其切割、剝離的操作手法,可能產生與傳統乾針反覆提插不同的生物力學效應。
小針刀的治療目的,並不是針對單點的止痛,而是透過分層的微創鬆解,處理整體壓力傳導系統與筋膜滑動界面。
小針刀治療標準操作流程
一、術前準備
1. 體位安置
依病灶位置,引導患者採取最穩定且舒適的姿勢,例如坐姿、仰臥、俯臥或側臥。讓肩部肌肉徹底放鬆,確保施針區域能充分暴露並保持穩定。
2. 精準定位與標記
會透過觸診或超音波輔助,確認病灶位置後,在皮膚表面使用無菌記號筆做標記,確保針刀進針準確,減少誤差與重複施作。
3. 無菌消毒
以優碘或酒精棉片,從進針點向外畫圈式消毒,至少涵蓋10至15公分範圍,必要時覆蓋無菌洞巾,建立完整無菌操作環境,預防感染。
——
二、治療執行
1. 針刀進針與鬆解操作
進針:將針刀快速垂直刺入皮膚表層,進入目標肌肉或筋膜層面。
推進:穩定且緩慢地將針刀推至病灶組織層,確保不傷及周圍正常組織。
鬆解技巧:
縱行疏通:順著肌肉或肌腱的纖維方向,進行輕柔的提插與滑動,打通張力路徑。
橫行剝離:調整針刀角度,橫向處理筋膜層間沾黏,恢復正常滑動空間。
靶點切剝:針對明顯硬結、纖維化或鈣化區域,進行局部釋放與鏟除,解除病理性卡壓。
整個操作過程中,每個病灶區域的針刀操作時間多介於數秒至數十秒,整體治療時間通常約5至15分鐘完成。
——
實際操作上,針刀進針點需經由精準觸診或超音波定位,並依據肌纖維方向進行縱行疏通、橫向剝離與必要的鏟剝鬆解。過程中針感的變化,是判斷是否達到效果的重要依據。
研究上,小針刀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冰凍肩(肩周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與肩夾擠症候群等常見問題。2023年的隨機對照研究指出,小針刀結合功能訓練能顯著減輕疼痛、提升功能,並在影像上看到喙肱韌帶厚度的下降,顯示其確實改善了病理性。
對於肌筋膜疼痛的處理,小針刀可視為乾針的進階形式。不只解除表層激痛點,更能深入處理深層攣縮與組織纖維化區域,重建組織的滑動機能,改善肩關節動作中的軌跡偏移與壓力集中。
——
總結來說,肩膀的疼痛不是一刀切就能解決,而是需要一層層找出壓力不均與組織間滑動障礙的來源。小針刀不是特效藥,而是一種建立在解剖知識與手感經驗之上的精細介入工具。
當我們能從三角肌的緊繃看到深層穩定系統的過勞,從肱二頭肌長頭的發炎推敲整體肩關節的力學錯位,治療也就不只是消炎止痛,而是恢復肩關節該有的協調。
——
治療的成功並非單純依賴於針具本身,而是建立在一個「成功金三角」之上:
精準的診斷:準確地辨識出造成症狀的真正病理結構,是有效治療的前提。
純熟的應用:操作者必須具備深厚的解剖學知識與精湛的針刀操作技巧,若能結合超音波導引,則更能大幅提升安全性與精準度。
患者的遵從:患者必須理解治療後的正常反應,並積極配合醫囑進行傷口照護與至關重要的功能性復健運動。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