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這帖「力拔山」,雖然在我們診間是日常處方,但它背後的歷史與醫理,可一點也不平凡。
—
最早出現在金元時代,創方之人是李東垣,本名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寫了《脾胃論》和《內外傷辨惑論》兩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講一個重點——後天之本在脾胃。這個觀點在今天聽起來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卻是打破舊框架的突破。
—
那時候的中原,戰亂連年、疫病四起。人不是被刀劍殺死,就是死在飢餓、勞累、氣力耗竭的慢性病上。很多人不是被風寒熱邪擊倒,而是長期體力透支、五臟失調。李東垣看出了這點,他說:
「今人多死於內傷,而不自知其內傷也。」
—
他主張:外邪可避,但內傷不可忽視。尤其是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思慮過多這些傷脾氣的事,才是病根所在。他認為,當一個人脾胃虛了,氣機就提不起來,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百病叢生。所以他創造了補中益氣湯,來扶脾胃、舉清陽、穩中焦、提陷氣——這是這帖方最早的用途,也是他在大時代動盪中對百姓的一帖回應。
—
更特別的是,他提出「氣虛發熱」這個診斷。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有些人看起來像發燒,動不動出汗、體溫偏高、怕風、易倦,但其實不是發炎,而是氣虛到陽浮在表,沒有穩住。這種熱,不是火氣,而是虛熱。他提出「甘溫除熱」這個觀念,認為要用補氣的方法把虛浮的陽氣收回來,而不是清熱退火。這在中醫歷史上,是一個大轉向。
—
補中益氣湯的誕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不是急性病的剋星,而是對抗長期下陷、氣機崩塌的補法。
—
後來,清代醫家張景岳、吳鞠通,乃至現代的中醫臨床系統,都在這帖方的基礎上加減運用,有時補氣加補腎,有時升陽配收斂,有時拿來搭配治癌症放療、產後虛脫、慢性腹瀉、免疫力失調。這帖方從古到今一直沒退場,是因為它不是針對一種病,而是針對一種「身體陷落」的狀態。
—
所以我們才說,這帖方不是興奮劑,不是滋補品,而是一種穩穩托起你的架構補方。用對的時候,不是「感覺補了很多」,而是人慢慢回到能支撐自己的狀態。這不是膚淺的振奮,而是從根本扶正。
—
說到這裡,也會有人問:那這帖方是怎麼服用的?是不是一定要熬藥?這就要談談現代的劑型選擇了。
最早,當然是傳統水煎劑,也就是煎藥湯。這種方式是最原汁原味、療效最強、吸收最快,因為藥材直接熬出來的精華沒經過任何加工,生物利用度也最好。尤其是身體狀況複雜、需要個別調整的人,煎藥最能配合醫師根據病情加減。但說實話,這方式最花時間,也最苦最麻煩,而且藥材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也高,常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
到了現代,臨床最常見的是濃縮中藥顆粒,也就是所謂「科學中藥」。這類劑型方便多了,用熱水沖一沖就能喝,成分穩定、品質也有GMP管控,安全性高,價格也比煎藥低很多。現在很多中醫院、診所都用這種方式開方。但這類顆粒藥有個限制——藥效比原始煎劑弱,濃度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且處方固定,加減彈性差,對於需要大劑量調理的人來說,可能稍嫌力道不足。
—
還有些人用藥丸或膠囊型的版本。這種最適合慢性調理或旅行時攜帶,劑量固定、味道不重,也不怕每天熬藥。但起效最慢,藥力最緩,用來「長期養」、而不是「短期轉」。
—
至於現在市面上有些口服液的版本,看起來是兼顧方便與快速吸收,但成分固定、含糖量高,有時會加防腐劑,不見得適合所有人。
—
所以我們臨床上會根據病人狀況做選擇。有時候初診虛得很嚴重,就建議先煎藥,一口一口把氣拉起來;後續穩了,再換成顆粒藥調理;如果是上班族怕麻煩,顆粒藥也能當主力;而一些長期調理用的,就會考慮丸劑。
—
這不是哪種劑型好,而是怎麼配合你的身體與生活來用得最恰當。這才是「方隨證轉,藥隨人用」的中醫智慧。
—
當你感覺一天比一天提不起精神、四肢沉重、說話聲音虛、肚子墜、不想吃也不想動、走幾步就喘,我們會想一想——是不是中氣虛陷了?這時候,我們會拿出這帖沉穩的老方,然後說一句:「來,我們給你用力拔山。」
—
這不是說笑,而是我們對它的尊重。這是一帖撐得住臨床的老藥,也是許多人生病時重新站起來的轉折點。歷史給了它一個名字——補中益氣湯;而我們給它一個感受過的人才能懂的名字:力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