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5 月 27 日
初次接受針刀治療的患者都會問胖虎醫師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拿筆在身上做記號呢?
這是因為針刀的使用方法與操作技巧與一般毫針不同,必須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則,才能確保療效最高化+誤差最小化的量子境界。這次就為大家簡介一下初學小針刀的醫師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同時為心中充滿疑惑的患者解答。
小針刀的操作要分為兩個面向來討論,一是針刀刺入手法,二是針刀運行手法。
針刀刺入手法是討論,怎麼樣刺,比較不會痛?怎麼樣刺,比較安全?
針刀運行手法是討論,刺進去之後怎麼用,療效比較好、比較安全?
針刀刺入手法,依照我的恩師 高宗桂教授的針刀臨床診療規範所述,分為五大步驟。
1. 定點:經過理學檢查及觸診後,依照解剖位置,在病變處的表面投影以龍膽紫記號筆做標定。選點的方式很多,留後再述。
2. 定向:定向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定進針時針刀刃面的方向,二是定針刀刺過皮表後針入的方向。不論哪種,都與針刀的安全性或引起的創傷關係匪淺。目標治療點與體表投影點之間仍有一定距離,之間可能有神經或血管走行通過,針刀的刃面若是與神經血管的走行方向垂直,那引起的傷害可能就比較大。進針的方向很好理解,比如說:選了在腋前皺襞與肩鎖關節連線中點的肩前穴,如果針體垂直進針,安全。斜向上臂前三角肌方向進針,安全。斜向胸廓進針,危險!『選點決定療效,方向決定安全』,剛好總結前兩大步驟。
3. 定深度:是自針灸進針方法借鑑而來。古言:胸背薄如餅,肚腹深似海,所以針灸學的進針法有一法,若要在上背部施針,則先在同高處的肩胛骨上施針確認深度,這樣的深度是在胸廓以外的肩胛骨上的深度,只要不要進針更深,就可以避免掉扎針過深而致的風險。
4. 加壓分離:進針前,以消毒過的左手的食指指甲按壓進針點,將淺層的軟組織加壓,不僅可以讓局部皮膚有微麻木感,減少進針時的痛楚,還可以讓淺層的血管神經被推擠至一旁,進針時不致有痛楚及損傷。
5. 刺入:到即將刺入皮膚時,左手食指繼續加壓,到感受到堅硬感,就說明已經按壓到接近骨頭的表面。右手這時以拇指食指持針柄,小指在皮膚表面作支撐點,中指、無名指扶著針體。此時已完成進針前最後一刻的準備,稍加壓即可以刺入皮膚,過皮後,左手的壓力稍減,但不離開皮膚表面,右手緩慢進針。若患者抱怨有痛感或有電麻感痠脹感,都要退針,微調進針方向後再緩慢進針。等到打病變點的深度,即可停止進針。
以上是針刀的進針五法,與傳統針刺的『揣切爪進』有些類似,但又必須考量針刀特殊之處,提供給大家參考。
照片是現在台灣較通用的小針刀,針尖刃面寬0.25mm,針身長50mm。1mm是尺上的一小個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