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劑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你會發現,中藥老是煎成一大碗湯湯水水,這不是古人愛折騰,而是有它深層的醫理邏輯。
中醫藥傳統劑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最常見就屬湯劑與丸劑。湯劑指的是把中藥用水煎成湯液,使有效成分溶於水後,去渣溫服;在所有劑型中屬於效果較好、較快者,適用於較急、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病證。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劑型,既有歷史沿革,也符合人體對藥性的吸收機制。以下跟你說明為什麼中藥很常見是熬成一碗湯的道理。
一、劑型的選擇不是隨便的,是幾千年來經過驗證的
中藥最常見的形式是湯劑,就是煎劑。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禮記》、《千金要方》,古人講「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不是說說而已。湯劑的好處,是可以因人制宜,針對每個人的體質與症狀,隨時調整用藥比例。相對傳統的丸劑,劑量大很多;比現代的濃縮粉、科學中藥粉,劑量更是大得多;湯液的劑型也比藥粉藥丸好吸收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傳統中醫還是優先選擇湯劑,除了濃度高、劑量大、見效快的優點之外,還可以完整體現辨證論治的精神,而不是一顆藥解萬病。
二、中藥的效用,需要「水」來釋放
把中藥材下鍋煮,不只是煮熟而已,而是利用高溫讓藥材的有效成分徹底溶解。有些藥性若不煎,是無法釋出的。更重要的是,煮沸過程還能消毒,久煮還能讓某些有毒性副反應的藥物減毒到適合人體服用,讓不易析出藥物可以更多地釋出到液體中,諸多好處都有助於安全服用。而湯劑的濃度通常高,效果來得快,特別適合身體急性不適的處理。
三、湯劑才能真正做到個別化
病人百百種,身體狀況也隨時在變,這就需要中醫師根據當下的脈象、舌診,靈活加減處方。這種彈性只有湯劑能達到。換句話說,煎藥是治病,不是煮湯。藥性之強,遠非坊間什麼煲湯甜湯紅豆薏仁黑豆保養湯水能比。
四、現代劑型雖方便,但藥效相對有限
現在坊間流行的「科學中藥」或藥粉、顆粒,雖然攜帶方便,但在製造過程中加入賦形劑(如:澱粉),整體藥效的濃度和釋放效果都不如傳統水煎藥。有研究指出,水藥的藥效可能是藥粉的五到十倍,這對臨床效果來說是很關鍵的。方便保存,便於攜帶是現代粉劑的優點,缺點就是濃度太低。論濃度論藥效論純度,無庸置疑,煎劑明顯勝出。
五、文化習慣與身體記憶也有影響
華人社會本來就有「喝湯養身」的習慣,從小到大,身體對這種形式的液體吸收也比較熟悉,這讓中藥湯劑更容易被接受與發揮效果。藥進人體,是需要整體「身體同意」的,而不是只是吞下一顆自己也說不出甚麼成分與功效的藥粉錠劑膠囊。
不同的劑型的強項跟治療的效果不同,不同的藥性就該選擇不同的劑型,才能最大地發揮治療的效果。《湯液本草.東垣先生用藥心法》:「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傘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中醫師在臨床會針對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族群、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合適的劑型來使用,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療效。
總結來說,中藥為什麼是一碗湯,不是因為「傳統就一定好」,而是因為這樣的劑型能夠讓藥效真正發揮,調整空間更大,效果也來得直接。從古到今,不論是急症處理還是慢性調理,湯劑在中醫體系中,始終有它穩定的臨床地位。
如果你曾因為麻煩而排斥煎藥,因為味道而拒絕喝中藥湯劑,也許現在可以換個角度看:這碗藥湯,是醫師根據你的狀態,遣兵用將用心搭配的、獨一無二的組合,它不是可有可無療效聽天由命的保健品,而是真正在解除痛苦解除病根的一帖藥方子。這一口藥,不只是苦,而是你與身體對話的一部分。
——胖虎中醫 敬上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