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有時候天氣一變,整個人就覺得卡卡的:頭悶悶的、脖子轉不太動、背很沉、腰有點痠,甚至關節會痛,特別是在濕氣重的日子。這種狀況,在中醫來說叫「風濕鬱表」,是風和濕氣進到身體表層,讓經絡不通,氣血卡住,才會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
這時候,我們常會開一帖老方子,羌活勝濕湯,和淵這管它叫「除濕霸」。它的作用就像在身體裡起一陣風,把卡住的濕氣慢慢帶走。這帖藥不是強力排汗,而是讓你微微出點汗,舒服地把悶氣化開。
最適合的人是:一吹冷氣就頭重重、下雨前全身痠痛、早上起床肩膀背部很僵硬。研究也發現,它有抗發炎、止痛的效果,對關節痛、偏頭痛也有幫助。但如果你常口乾、容易盜汗、體質偏虛,這帖藥就不太適合,要讓醫師幫你調整比較安全。
在我們和淵中醫,講到「風濕在表、關節痠重、頭昏腦脹、肩背沉痛」這類症狀時,最常派上用場的藥方,就是這帖「羌活勝濕湯」,來自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也就是那位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大師。
他在《內外傷辨惑論》裡就提到,這帖藥特別針對兩種情形:一種是肩膀背部痛到轉不了頭,一種是脖子僵硬、腰像被拉斷一樣不舒服。這些,都不是長期慢病,而是外面的風濕卡在表層、經氣不通,造成筋骨動起來像被束住一樣。
李東垣在當時就發現,有些人的關節痠痛並不是因為年紀大、身體虛,而是因為前一天風吹著了、淋雨了、衣服濕了沒換,這些外邪就卡在身體表層的太陽經——這條從頭到腳後面走的經絡。結果氣血不流、經絡緊繃,人就像被「封在自己身體裡」一樣。
他設計這帖藥的思路很簡單:不是硬去除濕氣,而是把風「請」出來,濕才有辦法被帶走。他沒有用大量發汗的藥,而是用了溫和的辛散風藥,把身體表層輕輕打開一個出口,讓那些卡住的濕氣自己慢慢走出去。這個方法,在中醫叫做「風能勝濕」,是一種順勢而為、以動帶靜的用藥邏輯。
所以整帖藥的核心是「上下雙活」:羌活主上半身,處理頭、肩、頸的風濕;獨活走下半身,針對腰、腿、下肢沉重。這兩味藥像一對開門的左右手,一個往上拉、一個往下推,讓整條太陽經通起來。
防風是個幫手,體質輕、行動快,可以讓風藥走得更順;藁本專門對付風寒引起的頭痛,尤其是那種「頭悶悶、眉骨發脹」的感覺。川芎是活血用的,讓藥力能順著血路直達病所;蔓荊子則針對風濕困頭的昏沉腦脹,加強疏散。最後加炙甘草,不只是在調和藥性,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帖藥走得穩,不會太快、也不會太猛,讓病人出「微汗」而不是「大汗」,達到「緩取微汗」的效果——這句古訓其實講得很精準。
臨床上會用到這帖藥的病人,通常有幾個共通點:第一是痠痛兼有沉重感,會說「不是只有痛,是整個人重重的、卡卡的」;第二是天氣變化時特別明顯,尤其是陰天或下雨前後;第三是沒有流汗但會怕風,脈浮、舌苔白、睡覺不安穩。
這種情況,用除濕湯大多都有感,特別是頭部悶重、肩頸背僵硬、早上起來轉不過脖子、全身懶得動又渾身痠。最常見的是剛吹過冷氣、下雨受寒,或長時間在潮濕環境裡工作的人,出現急性症狀,這帖藥就是第一線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這帖藥雖然歷史久遠,現代研究也開始證明它的藥理效果。動物實驗顯示它能降低炎症反應,減少疼痛訊號傳導,甚至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這類疾病,在急性期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裡頭的羌活、獨活、川芎等成分,還能調節MAPK與CREB等訊號通路,從細胞層面降低發炎與腫脹反應。
但這帖藥並不適合所有人。體質太虛、晚上容易盜汗、常口乾舌燥的人不建議用這帖,因為辛溫發散會讓陰液更損。另外,如果關節症狀已經變成慢性、伴隨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可能就要改用「獨活寄生湯」那一類補正祛邪並行的方子。
實際開藥時,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做加減。例如痠痛嚴重的,可以加上細辛、秦艽;如果偏寒加重,會再加附子、乾薑;頭重頭暈加明顯,蔓荊子、葛根也會加強用。
總結來說,「除濕湯」是針對風濕卡在身體外層的好工具。它的設計不是要你「硬排濕」,而是幫你把風請出去、讓濕自己走。這種用藥思維很細膩,但也很有力。這不只是治療,更是一種順勢借力的智慧。正如李東垣當年所說:「汗出微微,病自可除。」這種古人的節奏感,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