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補血湯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我們有一帖經常用的方,叫做「補血湯」。就是傳統中醫經典的「當歸補血湯」,只是我們把名字簡化,直接用它最核心的作用來命名:補血。
這帖方很簡單,只有兩味藥:黃耆與當歸。黃耆三十克,當歸六克,五比一的比例。藥雖少,分量卻講究。表面看是補血,實際上是補氣為主,帶動生血。這不只是我們臨床上的經驗,而是整部中醫補氣補血理論的濃縮。
這帖方最早見於金代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也就是說,很多慢性病、虛損病,其實根在脾胃運化出了問題,氣血生化的基礎被破壞了。
當脾胃虛,氣就虛,氣虛則不能生血,血虛又無法潛陽,最後就會出現潮熱、盜汗、心煩、口渴、脈浮大無力這些「虛熱」的症狀。
這些病人的外觀可能看起來「氣色還不錯」,但脈一摸就知道是虛象。尤其那種脈大卻無根,浮而不實,按下去整個滑掉沒力氣,這種就是典型的血虛陽浮。不只是臉色蒼白,還會覺得自己在發熱、動一下就流汗、晚上睡不好。這種情況,很多人以為是火氣大、陰虛火旺,結果吃了清熱退火的藥,一吃更虛、甚至更累。
這種「明明發熱卻不能清熱」的狀況,在我們臨床中很常見,也正是這帖補血湯最擅長處理的證型。
補血湯不清火、不寒涼,它走的是李東垣的老路數:「甘溫除熱」。也就是說,用溫補之藥把虛底補起來,把氣帶起來,血才生得出來,血一足,陽氣才不會亂飄。
黃耆在這帖方裡是君藥,大補脾肺之氣,穩住表層、固攝內元。當歸是臣藥,養血、活血、和營,讓補進去的氣能順利化為血,並在身體裡流通起來。這兩味藥配成五比一的比例,絕非巧合。黃耆多,是因為氣是血的動力源;當歸少,是因為血雖重要,但沒有氣帶動,也運不開來。
現代藥理研究也補強了古人的直覺。當歸裡面的阿魏酸,可以增加黃耆中黃酮類成分的吸收率,兩藥配伍後,在腸道吸收、血中濃度表現、藥效發揮上,都比單獨使用還來得強。動物實驗也顯示,在補血湯比例下,黃耆的活性成分濃度峰值會提升一倍,達峰時間縮短一半。這就像是一個藥理上的「君臣同心」,不只是理論,實際作用也互相幫襯。
在和淵中醫,我們常拿這帖藥來應對那些「外熱內虛」的狀況,像是月經後發熱、產後氣虛盜汗、大病初癒怕風流汗、氣血兩虛頭暈心悸、貧血體質久不復原等等。這些人常常白天沒力氣,晚上卻睡不好,手腳冰涼但臉常泛紅,動一下就氣喘,吃得下卻補不上。這些看起來像是「火氣太大」的問題,其實本質上是虛火,是血虛不能藏陽。
我們煎這帖藥,會用黃耆30克、當歸6克,清洗後加600ml水,大火煮滾再小火續煎30分鐘,濾渣取汁,大概剩250ml,分早晚溫服。有時候病人體質偏寒,或當歸吃了覺得容易脹,我們會用黃酒浸泡當歸一晚再煎,藥效更溫和,也比較不會悶滯。
這帖藥不是人人都能喝。真正「火氣大」的人,譬如喉嚨痛、便秘、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的,喝了補血湯反而會悶住;陰虛火旺體質、孕婦頭三月、有血塊或經量過多的,也要慎用,這些都是我們開藥前會反覆評估的重點。
我們常說,「補錯比不補還嚴重」。補血湯好用,是因為它準。不補過頭,也不走偏路,抓準虛熱、血虛、氣虛這三個核心,讓身體自己生得出血、藏得住陽,自然就安穩了。
所以,雖然這帖藥簡單,只有兩味藥,名字也只是「補血湯」,但它是我們在和淵中醫診間,一再使用卻從不輕忽的一帖方。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