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當身體沒什麼大病,檢查報告也都正常,可就是老覺得人不對勁這樣的狀況,在診間每天都會遇到。有人說最近特別容易煩躁,有人說月經來得亂七八糟,有人說常常一點小事就想哭,或者半夜醒來後怎麼也睡不著。說起來不嚴重,可累積久了,日子就變得不太快樂。
—
這時候,我們在和淵中醫會考慮用一帖叫做「活力頌」的方子。這名字不是我們隨便取的,而是想用一種比較輕鬆的語氣,講一件很關鍵的事:幫你把卡住的節奏找回來。
—
活力,是一種從容、有彈性、能應對壓力又不被壓垮的狀態。
頌,則是身心通暢之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節拍。
—
這帖方的本體是加味逍遙散,一個從宋代就被收錄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藥方。最早的「逍遙散」原來就是為了治那些情緒壓抑、肝氣不舒、氣血不足又消化不好的病人。說白了,古代的老祖宗也早就發現:人一憋久了,就會內傷,
吃不下、睡不好、月經亂,都是結果。
—
到了明代,醫家薛己再加入兩味藥——牡丹皮與梔子,變成了我們今天說的「加味逍遙散」,多了清火的功能。因為他發現,有些人鬱久了,不只是悶,還會煩、會躁、會口苦頭脹,那就不是單靠疏肝補血就能處理的,需要把這股鬱火引導出去。
—
所以說,加味逍遙散其實不是一味單純治「情緒」的藥,它是一整套針對「肝鬱、脾虛、血虛、化火」這種連鎖反應的調整方案。它處理的是:你長期壓抑之後,整個系統開始亂套,不只心情不好,連生理的節奏也跟著亂了。
—
而我們在和淵中醫,用「活力頌」這個名字,是希望讓這帖老方有個新的詮釋。不是把它神化,也不是把它當成靈丹妙藥,而是把它視為一種節奏的調整器。它不是要讓你馬上有精神、元氣爆棚,而是讓你慢慢找回本來的節奏:吃得下、睡得著、心裡比較鬆、月事比較順。
—
這帖方的設計很有層次。柴胡打頭陣,讓鬱結的肝氣動起來;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是身體補上「被情緒掏空」的部分;白朮、茯苓照顧脾胃,讓你有力氣、有胃口、有底氣;再來就是炙甘草、煨薑、薄荷,幫整個隊伍調節節奏、穩住中氣、提亮心情。
—
加進去的牡丹皮與梔子。這兩味藥像是請來的消防隊,專門處理那些悶久了、鬱出火來的身體狀況——煩躁、口苦、心煩、失眠、月經前乳脹、頭痛目脹,都是這類火氣的表現。它們一個清血熱、一個瀉鬱火,搭起來很有默契,不會太猛,但也不拖泥帶水。
—
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整帖方子的設計就是在解一個連鎖反應:情緒壓力會讓肝氣鬱住,肝一鬱就去影響脾胃,脾胃一虛氣血就生不出來,血不夠肝也得不到滋養,這個時候情緒會更容易失控、火氣會更容易冒出來。
—
進入「越鬱越火、越虛越躁」的惡性循環。活力頌的做法是從三個面向出手:疏肝、補血、清火,一邊讓氣動起來,一邊讓血養進去,一邊讓火退下來。這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整體去「鬆開」一個人被壓住的狀態。
—
現代醫學的研究指出,加味逍遙散可以調節壓力反應系統(HPA軸),平衡神經傳導物質,改善因壓力造成的失眠、焦慮與月經失調。也有研究發現,它對於更年期婦女的潮熱盜汗有明確幫助,甚至在癌症患者的輔助照護上也能改善疲倦與情緒。
—
但我們從來不會因為這些研究,就建議大家隨便自己去買來吃。因為這帖藥再好,也是「對證才有效」。體質太寒、脾胃太虛、經常腹瀉者,就得調整用法;正在吃西藥或做化療者,也要小心藥物交互作用;有些人只是累了或睡不好,也不見得是這帖藥的對象。它不是保健品,不是萬用安神湯,而是一帖講究「節奏對位」的中醫處方。
—
說到底,我們喜歡這帖藥,不是因為它讓人立刻變強,而是因為它讓人慢慢恢復「內在的調節力」。當你吃得下、睡得穩、情緒不再那麼卡住,你就會發現:原來,快樂不是追來的,是你本來就有的,只是你被拉離節奏太久,暫時忘了而已。
—
這就是「活力頌」的精神:不是要你變得多厲害,而是幫你找回原本的自己。回到生活裡,呼吸順、睡得著、說話也不急躁,笑容能自然地浮現——這樣的身體,就是最好的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