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在和淵中醫,我們給這帖方取了個新的名字,叫作虎立勇。這個名字不是亂取的,而是有意思的。我們希望這帖藥不只是讓人止痛,更是幫助那些因體質虛、筋骨弱、遇冷就痛的人,重新站起來、有力量地走路,穩健地立身。
這不是在講虛名,而是方名背後的醫理根本。
—
這帖方原名叫做「獨活寄生湯」,出自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原本是為那些腰背痛到走不動的人設計的。但要說清楚,它不是給那種急性扭到、撞到、紅腫發熱的痛用的。它是針對那些身體底子本來就比較虛,氣血不夠、肝腎不實、筋骨早已失養的人。這類人,一冷就痠、一動就痛,關節會卡住、肌肉會軟掉,白天不想動,晚上又睡不好。
—
孫思邈當時說得很清楚,這樣的病,不是單靠祛風寒濕就能好,因為病邪已經深入筋骨,而身體的正氣又不足。這就是中醫說的「本虛標實」:外面有風寒卡住,裡面卻沒力氣去推開它。這種時候,如果你硬用發汗、發散的藥,反而會讓病人更虛,甚至愈吃愈痛。
—
所以這帖方的核心邏輯是:「祛邪不傷正,補正不留邪」。十五味藥當中,有一部分專門在驅趕風寒濕,例如獨活、防風、秦艽、細辛、桂心這一群,像是打掃隊,把卡在筋骨裡的垃圾清出來。但你不能光掃地不補人,於是又加上桑寄生、杜仲、牛膝這類補肝腎、強筋骨的;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補血活血;人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有層次地合作。
—
有些人說,這帖方就是四物湯加四君子湯再加祛風濕藥,其實不只是這樣。它更像是把一個身體底層系統整合起來,先穩住氣血,再強化肝腎,最後讓經絡重新暢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給它取名為「虎立勇」,讓患者的腰不再彎、腿不再軟,筋骨重新有力。
—
現代研究也證實了它的有效性。透過網絡藥理學分析,這帖藥含有超過一百種有效成分,可以作用在277個不同的身體靶點。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降低發炎反應,調控像造成疼痛與腫脹的發炎因子,對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甚至骨質疏鬆都具有穩定療效。更深入的分子層級研究顯示,它能保護關節裡的軟骨細胞,減少細胞凋亡,減緩關節退化。
—
中醫講「腎主骨,肝主筋」,從現代醫學來看就是「軟骨不壞、神經不壓、骨頭不鬆,細胞血流要通」,結果這帖藥的效果正好契合了這一點。
—
臨床統計也很有力。在一份針對骨質疏鬆合併關節痛的研究中,服用這帖藥的病人,比只吃西藥的人骨密度上升幅度更大,疼痛指數更低,而且副作用更少。另外一份納入近千名病人的分析也發現,這帖方對膝關節退化的總有效率超過九成,對走路困難、關節痠麻、夜間抽痛等症狀都有幫助。
—
我們和淵中醫用這帖「虎立勇」的時候,並不是一味照方抓藥。有的人怕冷,我們會加肉桂、附子;有的人陰虛,我們加熟地、山萸肉;關節痛到難忍,我們會加威靈仙、地龍;如果兼有濕熱體質,就會改掉細辛,改加黃柏、蒼術。這種加減,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也是這帖藥歷經千年還能活下來的原因。
—
服用時,濃縮顆粒每天一次五到十克,分兩次溫水服用。如果是水煎的飲片,每日一劑,分兩餐飯後喝。服藥期間忌吃生冷辛辣、油膩重口食物,不宜熬夜,也不要泡冷水或吹風。這帖方性溫而不燥,補而不膩,但如果是急性感染、濕熱內盛、或者孕婦,還是不建議用。
—
這帖藥和羌活勝濕湯有什麼不一樣?
我會說,羌活勝濕湯是對付剛得病、風寒在表的急性期,適合身體還有底氣的那種人;但如果是病拖久了、身體變虛、氣血衰弱的人,那就要用像獨活寄生湯這種先補後散、以補帶祛的方。簡單說,前者是「快攻」,後者是「穩扎穩打」。
—
虎立勇不只是治腰痠、關節痛這麼簡單。它背後講的是一種中醫的身體觀:人要能動,不是靠單一部位強,而是整體的氣血流轉、筋骨協調。如果氣血足、肝腎實、寒濕不侵,那走路自然有力,關節自然靈活,筋骨自然不痛。這帖方的設計,就是在這樣的邏輯下運作。
—
在現代人長時間坐著、運動少、陽氣不足的生活型態下,這類「虛中夾實」的筋骨問題越來越常見。與其等到膝蓋退化、腰間盤突出才後悔,不如及早用虎立勇調補根本,讓身體底子回來,走得穩、站得直。這不只是醫療,更是一種生活的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