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在和淵中醫,我們時常會使用一帖用來調理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的中藥方,原方名叫做杞菊地黃丸。不過,對多數人來說這名字聽起來陌生又不好記,所以我們把這個方劑製成院內配方產品,命名為「水汪汪」,這個名稱來自不少患者服用後的實際感受──眼睛比較不乾了,視線穩定度提升,有些人會說「感覺眼睛真的比較有神」。
杞菊地黃丸出自宋代《醫方集解》,方義來自六味地黃丸,再加上枸杞子與菊花兩味藥。六味地黃丸的主軸是補腎陰,用於處理身體慢性陰液不足的狀況,如腰痠、耳鳴、盜汗、五心煩熱等。而在這個基礎上加上枸杞與菊花,就多了針對眼睛的保護力——一補肝腎之精血,一清虛火之上擾。
從配伍角度來說,這個方劑的結構非常完整:
熟地黃是主藥,補腎陰、填精髓;
山茱萸與山藥則從肝與脾兩條線穩住整體補氣化生的能力;
茯苓、澤瀉與牡丹皮負責調水濕、清熱與活血,避免補得過膩;
最後的枸杞與菊花,則是偏向局部目系之養護——補中帶清,清中不寒。
整體方義,就是為那些因肝腎陰虛所致的眼部問題做調理。這類型患者往往不見得有急性發炎,但會訴說眼睛「長期乾澀、怕風流淚、晚上看東西模糊、看久容易發脹」,並可能合併有「睡眠品質差、腰痠背重、耳鳴健忘」等全身性陰虛表現。
這樣的狀況,在現代門診中並不少見。電腦族、平板族、手機族,長時間盯螢幕、經常熬夜的人,會慢慢出現肝腎精血不足的傾向。這時候,只靠眼藥水應急處理效果有限,反而需要從體質與系統層面來補。
我們使用這個方時,也會根據病情提供不同劑型的選擇。例如:
若屬於慢性狀況、體質穩定,使用丸劑為主,一天兩至三次,做為中長期調養。
若有明顯眼部灼熱、流淚、睡眠差等虛火偏旺體質,則建議以湯劑為先,讓藥力快速入經絡,再於症狀緩解後過渡至丸劑穩定補養。
在辨證使用上,我們也不會把它當作所有「眼睛不舒服」的解方。例如:
若為風熱上攻所致的急性紅腫灼痛、有明顯眼屎者,就不適合補陰;
若脾胃虛弱、容易腹瀉或納呆,則需先調脾胃;
若眼壓過高,或有青光眼者,也需合併視神經與眼壓的完整處理計畫,不可單靠補腎明目處理。
說白一點,「水汪汪」這帖藥,不是給火氣大的人用來退火的,也不是給急性眼疾發作的人緊急用的,它是給那種慢慢虛、慢慢乾、慢慢模糊的人,一點一滴補回來的調理方。就像是給一盆乾枯的植物慢慢澆水、讓它重新恢復生機。
如果你是那種每天眼睛都很疲勞,睡醒還是酸澀,風一吹就流眼淚,或者看東西越來越模糊、眼睛老是有點發脹感的人,這帖方可能適合你。不過,我們還是會建議先經過中醫師診斷,因為如果你是「上火型」的紅腫、灼痛、出眼屎,那就不適合了。
現代研究亦證實,杞菊地黃丸中部分成分具備抗氧化、抗炎、調節神經與微血管功能的作用,對於乾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神經退化等狀況,若辨證屬於肝腎陰虛型,也有潛在的保護效果。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強調——使用這類方劑的關鍵在於「辨證施治」。藥效的成功與否,往往不在方子的名氣,而在於是否用在正確的體質上、是否配合了合適的生活節奏與調養方式。
對於眼睛乾、視覺疲勞、迎風流淚但無明顯發炎者,「水汪汪」這帖藥的設計重點就是溫補肝腎、潤養眼目,不急不躁,慢慢澆灌,就像是讓一盆乾枯的植物慢慢恢復水分與彈性。這不是激烈的對抗法,而是一種穩定、內斂的支持方式。
從我們臨床觀察來說,「水汪汪」最適合那些工作認真、生活緊繃、又常常忽略身體信號的人。他們的身體不是壞掉了,而是慢慢地耗掉、乾掉、虛掉了。這時候不是要猛補陽、也不是要一直排毒,而是溫和地補進去、慢慢養回來。
最後要說的是:中藥從來就不是只看一味藥、只看一個症狀,而是看整體狀況、再做調整。「水汪汪」不是萬靈丹,但在合適的時機給對的人,它的效果會很穩、很深、很踏實。
如果你在用眼習慣上長期過度,又常常忽略身體給出的警訊,那麼也許該回頭看看,是不是身體內部的水源出了問題。從根本調理,才是讓眼睛真正回復清明與穩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