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飲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門診裡,我最常見的,不是失眠,也不是高血壓,而是那種說不上哪裡不對,卻整天提不起勁,動一下就喘,心跳快又愛出汗的「虛弱體質」。這種人舌偏紅,苔薄白,脈象虛數,常常一動就冒汗,靜下來又覺得氣短心悸,身體像是洩了氣的皮球。這類「氣陰兩虛」的狀況,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尤其常出現在大病初癒、熱病傷津,或長期慢性疲勞的人身上。
針對這樣的體質,宋代李杲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設立了「生脈散」這個方。原意是針對熱病大汗後的元氣耗傷與津液虧虛,藉由補氣生津,讓已虛之脈得以再生。到了金代,張元素將此方納入《醫學啟源》,改稱「生脈飲」,沿用至今。所謂「生」,是生津液;「脈」,是補心脈與氣脈。這帖方名,就是中醫用字的精煉典範。
組方只有三味藥:人參、麥門冬與五味子。人參補元氣,強心肺之力,是為君藥。麥門冬養陰生津,潤中有補,為臣。五味子收斂津液、止汗安心,是佐使之品。三藥合用,補氣不躁,滋陰不膩,收斂不礙陽,正是氣陰雙補的經典架構。這樣的配伍,不僅止汗安心,更可重建氣機,讓人由內而外漸漸回神、回力、回魂。
臨床上常用於大病初癒、氣短乏力、虛汗不止、心悸頭暈、慢性咳嗽、睡眠不安等體質,也非常適合應對現代常見的「疲勞性體虛」與「心肺功能不足」。尤其是那些走路會喘、白天易倦、晚上睡不好的人,往往服用幾劑之後,自覺氣不再外洩,心不再慌亂,睡眠也逐漸穩定。
這帖方在近年也被應用於COVID-19康復者的調養中。不少臨床報告指出,生脈飲能幫助改善新冠肺炎康復期出現的心肺功能低下與長期疲勞現象。這類患者常見氣短胸悶、走兩步就累、心跳不穩,而生脈飲的補氣養陰作用,恰好能補足這段恢復期的缺口。
此外,在腫瘤患者接受化療或放療期間,生脈飲也被廣泛應用於輔助調理。研究顯示,它有助於減少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心悸、胸悶與極度疲倦等副反應。也有研究指出,使用生脈飲輔助治療者,其體力恢復速度更快,精神狀況穩定性較佳,對化療引起的免疫低下與骨髓壓力亦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這些效果讓它成為腫瘤整合治療中,重要的支持用藥之一。
常見劑型包括濃縮細粒與傳統煎劑。濃縮細粒每次約兩克,一天三次,用溫開水送服即可。若用傳統煎劑,則按經典比例配方,人參十克、麥門冬六克、五味子四克,加水煎煮兩次,合併取汁約一千毫升,分早晚兩次服用。體質偏虛者可酌加黃耆補氣,若陰虛火旺則可將人參或麥門冬改為西洋參,以免上火。
但也要提醒,生脈飲雖然溫和穩定,並非人人皆適合。若屬實熱體質、有外感初起、痰濕內盛、口苦舌燥或大便黏滯者,使用反而會加重鬱熱、困脾之象。而孕婦、高血壓、心火偏盛者,應先經過中醫師評估後再用,不可逕行進補。若服後出現口乾舌燥、胸悶腹脹等反應,也應立刻停藥調整。
我一向強調,中藥不是拿來「補強」的,而是用來調理氣機、穩定五臟、回復身體的自我節奏。生脈飲這帖方,不是「有力氣」的藥,而是「讓你慢慢穩下來」的藥。補中有收,補中有潤,讓你不是暫時撐住,而是真的養回來。用對人、用對時間,它能讓脈穩氣順,身心漸復。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