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現在市面上講枇杷膏,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一瓶甜甜的糖漿,感冒時拿來潤潤喉。但如果你問一位真正理解中藥製劑的中醫師:什麼才叫「枇杷膏」?他不會只跟你談枇杷葉,更會說到川貝、說到火候、說到君臣佐使與濃縮收膏的工藝精神。說到底,這不是甜品,而是一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藥。
枇杷膏的真正出處,是清代名醫葉天士為楊孝廉之母治療久咳所立的經方。這帖方中共使用十五味中藥材,其中主藥川貝母用量最重,配伍枇杷葉、南沙參、款冬花、半夏、茯苓、桔梗等藥,重點在於清肺止咳、潤燥化痰、降氣和胃。用的是君臣佐使的架構:主藥止咳、佐藥化痰、使藥導引並調和,並不是隨意加減的簡方。
許多傳統老字號如念慈菴、同仁堂,都沿用這十五味的基礎方,只是在比例與質地口感上略有不同。北方版本重川貝、桔梗,走的是清熱化痰路線;南方版本偏重枇杷葉與陳皮,味道清甜,適合濕氣重的氣候條件。
而在台灣,也有做得扎實的中醫診所與藥房正在默默守住這份製膏精神。例如我們在臨床中使用的「和淵中醫枇杷膏」,就是以古法為本,結合現代藥學標準,做出真正能潤而不燥、化痰而不傷胃、口感溫潤不膩的藥用膏劑。
和淵的版本保留了枇杷葉、川貝母、款冬花、茯苓、甘草、半夏等多味基礎藥材,不加香料、不加色素、不以「食品」標準製作,而是依照中藥膏劑工藝標準熬製。所有藥材來源清楚,部分川貝直接使用道地川西產區等級,經過中藥炮製處理後才下鍋熬製。熬製過程全程監控溫度與濃縮進度,加入的是低溫蜂蜜,不高溫破壞酶活性,也保留了潤肺止咳的藥效基礎。
有些人會問:那我在家自己做可以嗎?
可以。但要說清楚,這是藥,不是料理。
家庭版的簡化配方,也許只會用到枇杷葉、梨子、冰糖與一點川貝粉,但得注意細節——枇杷葉要去毛、川貝要粉碎、火候要夠、蜂蜜要低溫混合、膏體要濃縮至挑起成絲。更重要的是,枇杷籽必須完全去除,因為含有氰化物前體,不可忽視。
而真正的工藝,從藥材選擇、前處理、煎煮提取、濃縮收膏,到裝瓶殺菌,每一環都關乎品質。和淵中醫在自製枇杷膏的過程中,也導入了現代化的濃縮技術、滅菌設備與成分檢測流程,確保成分穩定、安全、有效,不只是傳統的還原,而是把傳統工藝升級成一種可以被現代人使用、信賴的產品。
所以當你問:這枇杷膏為什麼不是甜甜的飲料?它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它是藥。藥要有效,要講證型,要講配伍,要講火候。藥的甘,不是靠加糖;藥的潤,是來自濃縮精華與藥性平衡。
枇杷膏這件事,到底不是哪一個品牌發明的,而是一套古方的延續。你今天手上的一瓶好膏,不管來自香港老字號,還是台灣像和淵這樣的中醫診所,若真的做得踏實,背後絕不只是市場,而是百年來中醫膏劑工藝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