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肘與媽媽手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在門診裡,我最常處理兩種慢性疼痛:一是肘外側痛的網球肘,一是拇指側疼的媽媽手。兩者看似小病,卻能困擾患者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試過貼布、吃藥、做復健,有些人甚至打過類固醇針,但只好一陣子。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處理到病根——那是「結構被卡住了」。
網球肘其實不是發炎,而是肌腱退化的綜合結果。主要是伸腕短橈肌在肱骨外上髁處反覆拉扯、受傷、修復失敗,進而產生疤痕與沾黏。
媽媽手的核心問題則是拇指的兩條肌腱在一個叫做「第一背側間隔」的狹窄通道裡摩擦太久,導致滑液增加、腱鞘增厚、肌腱腫脹,最後動一下就痛。這些問題的本質是「滑不動」,也就是典型的結構性卡壓,不是發炎藥能解決的。
小針刀,是我常用來對付這類「卡住不會好」的工具。它不是針灸,而是一種結合解剖學與微創手法的鬆解工具。外型像針,尖端是刃。它能深入病灶,物理性地把疤痕、纖維化組織鬆開,減少張力與壓力,重新讓組織動得順。
臨床上,小針刀對網球肘的表現相當穩定。一項90人的隨機對照研究發現,6週以後的長期療效,無論是疼痛、握力還是功能表現,小針刀都優於類固醇注射。
而在另一組頑固型網球肘病人中,使用三點鬆解技術,總有效率高達九成五。這些資料證明,小針刀不只是短暫止痛,而是真正處理到深層結構的干預。
媽媽手的研究也非常亮眼。有研究追蹤92位患者,只做一次針刀鬆解就有九成一痊癒;最多做兩次,總治癒率突破九成三。
小針刀對網球肘的成功率達70-90%,長期效果優於類固醇注射
• 媽媽手治療成功率70-85%,常一次治療即可見效
• 結合機械組織鬆解與中醫氣血理論的獨特機制
• 詳細的治療程序和恢復時程說明
• 完整的安全性分析和臨床建議
更細緻的研究還加入超音波導引,結果顯示導引組的疼痛減輕更快、腱鞘厚度下降更明顯,代表這不只是手法經驗,而是能被量化的療效。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風險。雖然小針刀是微創,但本質上是結構介入。操作者必須對局部解剖非常熟悉,否則仍有誤傷神經、出血、感染的風險。
操作過程必須快、準、穩,這不只是技巧問題,更是一種臨床責任。
因此,選擇小針刀治療時,患者的第一個任務不是「找誰做針刀」,而是「找誰懂得做針刀」。
合格醫師要有操作經驗、接受過進階訓練,並能根據患者結構判斷是否適合。若加上超音波導引,更能提升安全與精度。
術後恢復也是關鍵。小針刀像是替組織「打開門鎖」,但若沒有後續復健,就很容易再度沾黏。手術後兩三天內應避免泡水,腫脹消退後要逐步加入伸展與肌力訓練,才是真正讓組織恢復功能。
對於保守治療失效、又不想馬上動刀的慢性肌腱病患者,小針刀提供了一條「既不拖又不切」的中間路線。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