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 × 枕下肌群 × 頸因性頭痛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在門診看到很多頭痛病人,MRI掃了沒問題、神經科吃了藥效果也不持久,往往最後會說「我可能是壓力太大」。但臨床觀察久了你會發現,這類頭痛其實不少是頸因性的,特別和枕下肌群的緊繃與神經壓迫有關。
頸因性頭痛不是單一症狀,而是一種結果
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本質上,是頸椎相關組織對頭部產生的牽拉、壓迫或放射性痛感。最常見的情境是:長時間低頭用電腦、滑手機,讓頭部處於向前突出、後頸處於高張力的狀態,這樣的姿勢會讓枕下肌群長期緊繃,產生激痛點,或筋膜沾黏,進一步壓迫第二、第三頸神經,這些神經正好分布在頭後枕、耳後與頭頂。
因此患者常出現的症狀,不只是單點疼痛,還會連帶出現眼睛痠脹、肩頸硬、有些甚至會感覺頭痛延伸到太陽穴或顳顎部。
枕下肌群是四對小肌肉:頭後大、小直肌、頭上、下斜肌,深藏在顱底與上頸椎之間。這組肌肉的功能不是用來出力,而是用來「定位」與「協調」,就像脊椎的精密陀螺儀,負責讓我們的頭維持平衡、精準轉動,甚至和眼球控制有關。
這些肌肉雖小,但一旦過勞或姿勢長期不良,筋膜會出現緊縮與沾黏,導致神經壓迫,進一步產生牽涉性頭痛,這就是「枕大神經痛」的臨床來源。
很多患者在影像上找不到病變,但臨床上卻有明顯症狀。這時候如果壓一壓頭後兩側、顱底旁開3-5公分的位置會痛、有緊繃感或放射到頭頂,那這多半不是心理壓力的問題,而是筋膜與神經結構的張力失衡。
尤其是枕下肌群與周圍筋膜一旦出現沾黏,會影響頸部循環、神經滑動能力,甚至誘發夜間多夢、睡眠斷續、頻尿等交感神經相關症狀。
小針刀處理這一類問題的結構邏輯
針灸能調氣血,但若筋膜已經黏住,單靠氣血是不會讓筋膜自己鬆開的。小針刀作為介於針與刀之間的微創工具,能夠深入筋膜層,針對激痛點或纖維化組織進行局部鬆解,打開筋膜空間,減輕神經壓力。
我們在操作時,會依照枕骨粗隆、下項線、乳突、以及上頸椎棘突間的結構點下針,每個點都有其解剖依據與臨床對應,並非隨便「找痛點」而已。這樣的處理,不需要大範圍,也不會留下疤痕,但卻可以有效解除張力,讓頭痛的來源被根本處理。
臨床研究顯示,小針刀合併星狀神經節處理,對頸因性頭痛的總有效率可達八成以上,其中有七成以上在半年內不再復發。這表示這套治療方式,對「結構壓力型頭痛」是有邏輯、有效率、也有證據的。
熱敷、電療:適合初期症狀,放鬆表層肌肉,但對深層筋膜或神經壓迫效果有限。
傳統針灸: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與放鬆淺層肌肉,但對已沾黏的筋膜結構處理力道不夠。
小針刀:直接解沾黏、鬆結構,屬於深層精準微創處理,搭配後續的功能訓練與姿勢調整。
最後還是要提醒,任何有效的治療都只是打開改善的「起點」,但若頭低著滑手機、駝背開電腦、半夜枕頭睡太高的習慣不改,就算小針刀幫你把筋膜鬆開,三個月後還是可能再來一次。
筋膜的張力會記憶我們的姿勢,頭痛是結果,姿勢才是根源。
如果你是長期頭痛患者,找不到病因、吃藥也只能壓制,或許該回頭看看你的脖子和筋膜。枕下肌群看起來不起眼,但在頭痛的世界裡,它們常是被忽略的「關鍵證人」。
針對這類筋膜問題的處理,小針刀不是萬靈丹,但在正確時機、正確操作、正確診斷下,能帶來真正改變。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