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膝蓋退化,走久了會酸、蹲久了卡卡,上下樓梯需要扶、夜裡還會痛醒。這些問題,說穿了就是「筋縮、血不通」,經筋出了問題,膝關節就不會好。
小針刀這門技術,不是什麼新潮的療法,而是中醫古老「九針」中的「鍉針」「鋒針」精神的現代延伸。其中,具有刃狀或鋒利尖端的「鑱針」、「鋒針」與「鈹針」,可視為小針刀的遠古雛形,
它的重點不是打通經絡,而是針對筋膜沾黏、纖維化、滑囊卡死這些問題,用「刀針」來直接處理筋結、散瘀通絡。
在我們臨床看到的,特別適合小針刀治療的,就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就是俗稱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尤其是那些X光看得出來關節空間變窄、膝蓋會腫脹,已經痛了半年以上、吃藥做復健效果有限的患者。
醫學研究怎麼說?
2023年整合了43篇臨床研究,結論很清楚:
小針刀治療的效果,大約是傳統針灸的3倍以上。
如果單看疼痛的改善,一組用超音波導引的小針刀療法,共追蹤了543名病人,結果發現:
病人的疼痛程度明顯降低,大多數人在治療後兩週內就能明顯感到輕鬆。
2020年中國針刀薈萃分析也統計了3021位患者,年齡平均57歲,其中超過六成是女性,絕大多數接受3週以內的療程,就有很明顯的改善。
簡單說:10個病人中,有8到9個人能獲得症狀改善,有3~4個人是「效果顯著、功能回來」。
小針刀怎麼做?
治療過程很直接:
病人躺平、膝蓋微彎,醫師用小針刀找出壓痛點(多半是內側副韌帶附近、髕骨上下緣、膕窩等處),然後像「鬆筋線」一樣,用刀針深入筋膜內部,輕輕劃開纖維化沾黏,疏通經筋卡死的地方。
一膝做下來大約10~15分鐘,一週做一次,做2~3次就能評估效果。若效果不錯,可休息兩週再安排第二療程。
更積極的做法,例如針對嚴重退化型患者,可以住院一週內做1~3次,搭配熱敷、熏洗等中醫復健方式,成效更佳。
有沒有效?怎麼知道?
我們不靠病人的一句「比較舒服」來判斷效果,而是有一套具體的評估方式:
疼痛評估(VAS):0~10分,大多數人在治療後能從7、8分降到3、4分
膝蓋功能指數(WOMAC):衡量走路、上下樓、穿脫褲子時的困難程度
膝關節穩定度(Lysholm分數):評估站立、行走、穩定與卡卡感
臨床上我們常看到——
第一週後改善疼痛,第二週開始活動範圍變大,第三週病人開始能安心走路或上下樓梯。
安全嗎?會有副作用嗎?
大多數的副作用都屬於「短暫型的」,例如:
打完會瘀青(約7成病人會出現,但幾天內會自行退掉)
有些人會感到疲勞、針口酸脹(約一半左右)
少數人會有皮膚紅腫、出血點或小血腫,但都可控
—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以下這些「不適合做針刀」的情況:
有嚴重出血體質、正在吃抗凝血藥
關節內有大量積液或感染
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力低下、懷孕中
關節附近有惡性腫瘤病灶
這些我們在評估時一定會先問清楚,不會亂做。
小針刀在台灣屬於中醫的專門技術項目,必須由經過正規訓練、取得針刀操作資格的中醫師執行。目前全台超過5,000位合格中醫師,多數在基層中醫診所執業,其中部分醫師具備操作小針刀的臨床經驗與工具設備。
—
但要特別說明的是:
目前小針刀屬於「非健保給付」的自費療程。
換句話說,健保不會幫你出錢,全部費用須由病人自費承擔。
這類治療並不會漫無目的地一直做,臨床上多半是以1~3次為一組療程,評估效果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第二階段處置。
我們常跟病人說得白一點:
這筆錢,是投資你的筋骨行動力,不是買安慰。
建議選擇具針刀臨床經驗、對筋膜與膝關節解剖熟悉的中醫師進行評估,這樣花的每一分錢才有實質意義。別被低價吸引,也別輕忽亂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