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文/胖虎中醫黃敬軒
慢性的肩頸與軟組織疼痛,在門診並不少見。從肌腱病變、筋膜炎,到外傷後的組織僵硬與活動受限,背後共通的病理機轉,通常不只是「痛」這麼單純,而是軟組織在時間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沾黏、纖維化、攣縮、滑動障礙。這些變化會讓局部張力無法釋放,疼痛因此不斷復發,甚至影響姿勢穩定與呼吸節律。
—
針刀是一種兼具精準與力學鬆解能力的工具。它的針具是實心結構,尖端帶扁平刀刃,寬度介於 0.4 到 1.2 mm。這個設計既能深入組織層次,又不會造成大面積損傷,適合用來針對深層沾黏與纖維化組織進行定點鬆解。
—
針刀微創鬆解尤其適合用在那些「推不開、拉不動、壓就痛」的部位,比如肩頸交界、枕下肌群、提肩胛肌深層、或頸椎橫突外側附近的纖維化條索。這些地方若不鬆開,單靠手法或運動往往只能做到表面;但若鬆得太快、沒有後續控制,就很容易進入另一次代償惡性循環。
—
針刀進行後,患者短期內常會出現酸脹感、深部微痛,甚至局部無力感。這些不是併發症,而是組織進入重建期的反應。簡單來說,鬆開的組織需要時間重新建立張力與控制,這個階段肌肉剛被鬆開,控制還沒跟上,是重啟動作控制的好時機。
—
傳統治療各有利弊。徒手治療或運動訓練能恢復動作協調,但在纖維化已經成形時,往往無法真正鬆動深層病灶;而注射與消炎藥雖然止痛快速,卻難以調整結構張力的根本問題。
—
慢性病變的治療瓶頸,不在於工具不夠多,而是過去的治療手段多半「各做各的」:徒手做放鬆、運動做控制、藥物做止痛,但沒有一個方法能在結構、神經與動作三者之間同時下手。
—
也因此,我們在臨床上會考慮將「針刀鬆解」與「高強度聚焦電磁場(SIS)」有選擇地合併使用,作為一種兼顧鬆解、止痛與啟動的整合性治療手段。在一次治療中達成鬆、止、啟、控這四個關鍵步驟,正是臨床療效穩定的重要基礎。
—
在針刀鬆解之後,如果病灶位於長期無力的肌群,或患者動作控制能力偏弱,我們有時會合併使用 SIS(高強度聚焦電磁場),協助軟組織更快進入「收縮-放鬆-控制」的功能循環。
—
SIS 的核心機轉,是利用變化快速且強度極高的電磁場,穿透皮膚與軟組織後,在體內誘發局部電流,進一步造成運動神經元去極化,讓肌肉出現非自主性收縮。這種收縮不是靠意志力驅動,而是神經層級的反射動員,強度甚至可能超過患者主動施力時能達到的程度。
—
臨床上會根據需求調整磁場頻率與強度:
低頻模式:主要用來啟動內生止痛機制,適合針對深層慢性痛源,減少神經興奮性,幫助組織進入修復節律。
中頻模式:用來放鬆高張或痙攣狀態的肌群,協助肌肉重新建立伸展-收縮的節奏。
高頻模式:則能啟動神經肌肉反射通路,用於功能性收縮誘發,強化深層肌群的控制與穩定性。
—
這些模式可以依患者狀態交替使用,強調的是節律性收縮、控制與血流促進,不是單純電療止痛。從臨床反應看來,特別是針對剛鬆解過的病灶區域,加上 SIS 做啟動,對於縮短修復期、重建動作穩定度有實際幫助。
—
針對肩頸慢性筋膜疼痛的患者,和淵中醫治療流程通常這樣安排:
第一步是病灶定位與觸診確認,常見目標為斜方肌、提肩胛肌、枕下肌群。接著在無菌與局部麻醉下,進行針刀筋膜切割與剝離,鬆解纖維化區域。
針刀操作完成後,視病灶性質與神經肌肉控制狀況,有時會合併 SIS 電磁場治療。臨床上會依照目標選擇
低頻用於急性期或疼痛控制,
中頻針對過度張力肌群放鬆,
高頻則用來誘發功能性肌肉收縮、促進動作控制。
治療當日結束後,建議患者冰敷並避免劇烈活動,隔日開始導入主動運動訓練,例如肩胛啟動、頸深屈肌穩定與正中位姿勢控制等動作。
—
目前大多數治療仍停留在單一介入,或以時間分隔的方式處理鬆解、止痛、訓練三個階段。這樣做雖無絕對錯誤,但中間的斷層與空窗,往往是患者復發與效果不穩定的主因。
—
我們認為,治療節奏比工具本身更關鍵。如果能在鬆解之後,適時加入神經肌肉刺激與誘發動作,就能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從「鬆開」過渡到「能動」,再從「能動」進入「會動」,真正達到結構修復與功能控制的整合。這不僅是技術的整合,也是臨床思維的更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