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6 月 27 日
在臨床上,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明明已經進行過肌力訓練、動作矯正、復健計畫,為什麼疼痛還是反覆發作?活動度還是受限?動作還是不順?
深入觀察後會發現,這些病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
結構鬆不開、動作帶不走、核心接不起來。
這時候,我們必須用更系統的方式來看待身體——
不只是在哪裡痛,而是為什麼那裡會痛、為什麼會代償、為什麼動作起不來?
多平面動作與螺旋運動:人體的真實語言
人體並非像機器人一樣只做前後、上下的動作,真正的動作是三維的:有前進、有側移、有旋轉。這就像我們行走、投擲、轉身時的動作,都是來自脊椎與骨盆在三個平面的協同表現。
特別是胸椎與骨盆這兩個部位,若缺乏旋轉與側彎的能力,會讓身體必須借力於腰椎或膝蓋,進而引發一連串的代償問題。
多平面訓練與螺旋核心訓練的目的,不在於練出某塊肌肉,而是恢復身體在動作中的整合能力,讓力線能夠通過核心有效傳導。
臨床中的阻礙:張力失調、循環障礙、感覺斷線
當身體動作表現異常時,我們經常會發現:
深層張力異常:例如髂腰肌失能、豎脊肌代償、多裂肌失控。
淺層循環不良:肩頸背僵硬、筋膜滑動受限、出現無法定點的深層痠痛。
動作感知斷線:某些部位「不會動」、「找不到力」、「沒有感覺」。
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先被處理,動作訓練往往流於形式,甚至會造成進一步代償與惡化。
小針刀、拔罐、刮痧:從臨床處理到訓練鋪路
小針刀:解除深層干擾,恢復肌肉協調關係
在肌筋膜長期緊繃或纖維化的區域,小針刀可以針對特定張力節點進行干預,協助鬆解沾黏、改善滑動、減少神經壓力。
這些都是小針刀能夠有效介入的位置。解除這些干擾後,身體才有條件開始進行有效的核心控制訓練。
拔罐:調整筋膜張力,促進組織代謝
拔罐在臨床上常用來處理「明顯痠緊但無壓痛點」的問題,例如長時間久坐導致的背部緊繃、訓練後肌肉代謝不佳等。
透過局部陰壓改變組織液流與筋膜張力,可以改善整體動作中的張力傳遞效率。
刮痧:激活感覺輸入,強化神經參與感
很多人忽略感覺輸入對動作的重要性。
刮痧可以針對感覺鈍化或運動不易啟動的部位(例如下腹、內側膝、肩胛內緣等),進行刺激,喚醒神經感知回路,為動作控制鋪路。
案例:一側骨盆不穩+腰椎代償+下背痛
小針刀介入
鬆解腰部肌肉,減少對腰椎的過度影響
處理臀中肌、深層多裂肌,恢復對脊椎骨盆的穩定
拔罐應用
於對側背部與下背進行拔罐,調整張力平衡,幫助身體對稱傳力
刮痧處理
在核心區域(下腹、側腹)與大腿後側進行輕度刮痧,刺激感覺輸入
動作重整與呼吸整合
導入斜向抗旋轉,維持神經控制輸出
最後用 功能性呼吸訓練 加強橫膈膜參與,提升內在穩定性
—
治療不只是減痛,而是為動作鋪路
從臨床角度來看,治療與訓練本不該是兩條路,而是一體兩面。
我們處理張力、調整循環、喚醒感覺,目的不是「做完就好」,而是讓動作能夠回到正軌,讓身體重新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小針刀、拔罐與刮痧,只是協助打開那些「卡住的門」;
而多平面動作與螺旋核心訓練,才是身體走出那扇門、重新開始動作旅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