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當我們說起「黃帝九針」,這不是什麼坊間針療工具的行銷名詞,而是一整套建構在天地陰陽哲學、人體經絡理論、臨床觀察與歷代醫者實作的龐大系統。
—
黃帝九針來自《黃帝內經.靈樞》記載的九種針具
針刺的實踐遠早於金屬時代。最早的工具是磨尖的石頭(砭石)、骨針和竹刺,其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前 。據稱在約公元前3300年的冰人奧茲木乃伊身上發現的紋身,其位置與現代針灸穴位驚人地吻合,這暗示了刺激性療法的古老淵源 。
—
青銅針出現於周代(約公元前800年),隨後在漢代(約公元前200年)出現了金針和銀針 。1968年在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的四枚金針和五枚銀針,為這些高品質的早期金屬針具提供了考古證據 。這些針具正是在《黃帝內經》成書時代所使用的實物。
—
自唐宋以後,中醫學內部發生了重大轉變。醫家們開始愈發偏重於藥物治療,而九針的全套應用則急劇減少 。到了近代,針刺實踐幾乎完全依賴於九針中的一種——毫針 。
—
毫針留下並非因為它是一種技術上更優越的工具,而是因為在古代「守形」工具箱中,只有它完美地契合佔據主導地位的「守神」醫學範式,後者更強調對氣與神的精微調控,而非直接的結構性干預。
—
數字在古代代表很多意義:像是三 五 七 九 十等。
九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不只是「多」的象徵,更是天地數理的總結。在《靈樞》中,這九針不只是物件,更是對人體組織層次、病邪性質與治法方向的深刻理解。從表皮、肌肉、筋膜、血絡、關節、臟腑,每一針的設計都帶有一種「對應天地之變,貫通人身之氣」的思維方式。
—
我們先來認識這九種針:
• 鑱針,尖而扁,像箭頭,用來刺表泄熱,對付頭臉部的熱症最為合適。
• 圓針,頭圓不刺入,用來撫平筋肉分肉,療養勞損與氣滯。圓針的存在表明,古代的九針體系已包含按摩和按壓等物理療法,而不僅僅局限於穿刺皮膚的針刺。
• 鍉針,頭如黍粟,像在診脈,重在按揉經脈、導引氣血,用在「調不通」。
• 鋒針,三面有刃,是用來破絡出血、祛除沉疴的利器。
• 鈹針,如小劍,用於切膿排毒,與現代的小針刀思想相通。
• 圓利針,外形圓中帶銳,針對急性痺證,用於深層氣血鬱結。
• 毫針,就是現代最常見那種細針,靈巧、範圍廣,可補可瀉。
• 長針,長達七寸,入深層,治筋骨深部的痺阻之症。
• 大針,針身粗壯,治關節水腫、瘀滯沉積,重在「泄」的力量。
每一支針對應著不同的解剖層次與病理機制。在古代,這就是「精準醫療」。
⸻
但九針不止於器具。其背後的哲學也值得慢慢咀嚼。
在《靈樞.九針論》中寫道:「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九法野。」這不是玄學,而是一種秩序——天地人三才、五音六律、星象風土,通通都可以「針」來回應。九針本身就是一種天地數理之用,透過人體這個「小宇宙」來承接「大宇宙」的運行法則。
這樣的思想,也貫穿在後來的「回陽九針」中。
—
「回陽九針」,則是明代針灸學者高武在《針灸聚英》中提出的九個穴位組合,用於「陽脫救逆」,也就是現代醫學裡所說的休克、昏厥等急症。口訣說:「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環跳三里合谷並。」這些穴位分布在頭、手、腳、腹,是一種通三陰三陽、貫任督經絡的「大補大通」。
是中醫急救針灸法中的一種特殊技術,主要用於搶救「陽氣脫絕」等危急證候。
例如:
• 啞門通督醒腦,
• 勞宮清心開竅,
• 三陰交通調下焦,
• 湧泉與太溪補腎火,
• 中脘調中健脾,
• 環跳通絡強身,
• 足三里與合谷,一補中氣,一調衛表。
—
這種穴位設計方式,不再講器具,而是講「氣之所行」,講穴位之間的協同效應。這就顯示了從春秋戰國到明代,針灸理論從「工具導向」走向「經穴組合」,代表臨床思想的深化。
⸻
現代應用方面,其他八針因製作難度與操作風險而逐漸消失。不過我們不能只看它是否「還在用」,而要看它的思想是否「還在用」。事實上,筋膜刀、放血、火針、溫針、浮針、小針刀等等現代針具,幾乎都能在九針體系中找到對應的影子。
⸻
但九針之學也面臨現代的困境。
一來是訓練系統的斷層——大多數針灸醫師只學毫針,其它針法的手感、力道、操作規則早已散佚。
二來是研究方法的侷限——許多研究仍停留在觀察性與小樣本階段,缺乏大型隨機對照試驗;這讓西方科學界對九針的接受仍有保留。
然而,也有創新者試圖繼承與開發,例如有醫師發展所謂「陰陽九針」,強調從大拇指施針以調節全身氣機,聲稱結合了全息理論與道家內修。但這類技術仍多建基於個人經驗,亟需更多臨床實證。
⸻
我們回望「黃帝九針」,看到的不只是一段歷史,而是一種思維框架:怎麼根據病邪的層次選擇工具?怎麼根據氣血陰陽選擇穴位?怎麼在一針一刺中,貫通天地人之變化?
「器具有理、針法有魂。在現代醫療講究個體化與精準治療的時代,中醫九針反而是最早提出「分層施治」與「器針對症」理念的典範。
我們不是要回到冷兵器時代,而是要把每一支針當作與身體對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