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
人說屁股大,力量大。
但若是屁股緊、痠、卡,那可真的是日子難過。過去在鄉下,老人家總說「屁股卡住,腳就走不動」,這句話聽起來粗俗,卻有理。那卡住的地方,常常就是我們說的「臀大肌」。
這塊肌肉,其實從古醫書裡就有提過,只是沒分得這麼細。現在我們知道,臀大肌雖然是一整塊看得見的大肌肉,但內裡其實分成上部與下部,兩邊走向不同,功能也不一樣,用力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上半部的肌纖維,從髂骨後面、腰背筋膜出發,往下斜行,最後連接到髂脛束。這段肌肉的任務,就是把腿往後撐開、往外展開,有點像是在大步走路或爬樓梯的時候,腳往外推的力量來源。
而下半部的肌纖維,則是從薦骨尾骨一路往下,到股骨外側的大轉子附近收尾,它的力氣,是讓我們站穩、蹲下再起來,或是爬坡時往上踩的主要動力。
這樣一分,臨床上就很好觀察了。有些人屁股痛是在外側、偏上,通常就是上部肌纖維太緊;有些人是屁股比較下緣悶脹,連動作也卡,問題就可能是下部肌纖維過度緊繃或有黏連。
遇到這種情況,用浮針治療時,我會先觀察走路姿勢、站立壓力線,再根據肌肉走向選點。針進皮下後,不是亂掃,而是順著肌纖維的方向慢慢帶動,像是在梳理一條亂成一團的麻繩。
上部肌纖維掃散時,常常會感覺有一段特別緊,正是與髂脛束交界處——這裡的筋膜張力若不處理好,怎麼走都彆扭。針要沿著腰髂連線到大轉子邊緣那條線,輕輕掃過,讓筋膜鬆,氣血動。
下部肌纖維就不一樣了,它比較厚、比較深,而且常年被壓著、坐著,特別容易變硬結、出問題。這時候,我通常會搭配小針刀下去處理。
浮針的好處,是安全、柔和,適合做整體張力的放鬆。
小針刀的好處,是可以針對特定的沾黏或硬結區域,直接鬆開來。兩者不一樣,但目標一致——讓肌肉恢復原本該有的彈性與活動能力。
有人問我:「這樣治療,多久才會好?」我都說,看這塊肌肉跟你處得好不好。如果你每天久坐、不動、壓著它,它怎麼會想幫你用力?
反過來說,只要讓它重新自由活動起來,就像人際關係一樣,通了,自然就順了。
我們說「屁股坐穩,腳才走得遠」,不是沒道理的。古人雖沒解剖刀,但他們知道身體的力量從何而來。現在我們手裡多了浮針與小針刀這些工具。
說穿了,也只是想用更準確的方法,把那股老祖宗的智慧,好好地傳下去,這就是我對臀大肌這塊肌肉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