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我自己就是這樣一路看著「烏龜頸」變成文明病的。從早年臨床上偶爾遇見幾個長時間用電腦的工程師,到現在,不分職業、不分年齡,走進門診來,頭一低、肩一縮,我大概就知道:「這個又是脖子縮成烏龜、肩膀像背著石頭來的。」
以前我們以為這樣的肩頸痠痛,是骨頭錯位、關節出問題,後來我們懂得多了,才知道真正的問題,不是骨頭不正,而是「軟組織真的會生病」。
我有一個病人,紀小姐,是飯店業務,疫情那幾年,活動量下降、電腦前坐的時間變長,低頭久了,脖子開始緊、肩膀開始痠,甚至手還麻,連晚上都睡不好。西醫檢查說她有頸椎小面關節炎,還有點椎間盤輕微突出的現象,不用動刀,但也不是吃個藥就會好。
她試過物理治療,也看過針灸,效果都有一點點,但總是緩慢。後來她來找我,我幫她做了浮針,再配上我常用的加減黃耆桂枝五物湯,才第一次感覺「痠痛一下就鬆了」。她自己也說,那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肩膀不是被石頭壓著。
浮針是什麼?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會有點疑惑。說白了,它是從傳統針灸裡長出來的新技術。傳統的針灸,我們用「毫針」,垂直插入穴位,再提插捻轉去引動經氣。而浮針,不扎那麼深,它是沿著皮下的疏鬆層走,平行地進入,再用像掃風一樣的動作,牽動筋膜。
浮針不是隨便扎的,它不是刺激穴道,而是去找出那些藏在皮下、讓肌肉繃緊的「筋膜阻力點」,用掃散法把它鬆開。針的設計也是一次性的,針芯進去後,有時會留下軟針管讓它在皮下停留幾個小時,不痛,也能繼續動,這對一些不方便天天來治療的上班族來說,是很貼心的設計。
最關鍵的差異,是浮針真正「下手」的地方是在筋膜——也就是包裹在肌肉外、密密麻麻像網子一樣的組織。這層筋膜,過去我們忽略它,現在知道它才是很多痠痛的源頭。你有時候覺得「整塊肌肉都痛」,其實是筋膜卡住了,而不是肌肉出問題。
浮針透過掃散,牽拉筋膜網,讓那層緊繃的組織得以放鬆。而且我們在治療時,還會請病人同時做些簡單的動作,增加當地的血液流動,幫助修復。這套方式,特別適合那些「痛很久、說不清楚哪裡痛」的人。
浮針的適應症很多,我臨床遇過的,包括頸椎病、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坐骨神經痛、慢性頭痛、月經痛、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膝蓋痛、腰痛……甚至中風後的手腳軟癱,有些也能幫上一點忙。
當然啦,浮針是好工具,不是萬靈丹。有人看到我把軟針管留在皮下三小時,覺得「這看起來好恐怖」,其實你問病人,他們會說幾乎沒感覺,最多只是覺得被輕輕拉住而已。而且效果好、見效快,對那些不想吃藥、吃藥沒效、又不想開刀的人,是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但我也常說,治療是一回事,保健才是根本。我們這個世代的人,生活繞不開3C,不可能每個人都不看手機、不坐辦公室,但你要學會調整姿勢,給身體動一動的機會,不要讓你的核心肌群整天關機,脖子就不會變成烏龜,肩膀也不會一天到晚酸到無法睡覺。
治療可以給你現在的解脫,但生活習慣決定你明天會不會再痛回來。浮針是一把刀,也是提醒。提醒你:筋膜也有記憶,痠痛不是命,是訊號,我們一起來聽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