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6 月 8 日
作者|黃敬軒 中醫師
⸻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小針刀與多裂肌?
在臨床上,慢性下背痛、腰椎滑脫、椎間盤突出這些脊椎問題,常常是讓患者痛苦難纏的主因。細究其源,多裂肌(Multifidus)功能障礙是一個關鍵因素。這是一塊藏在脊椎最深層的小肌肉,但它的力量卻是支撐脊柱穩定的基石。
近年來,小針刀這個結合傳統針灸與現代微創技術的治療工具,在解決這類深層問題上展現出驚人的潛力。透過精準鬆解黏連與修復受損結構,不但能改善多裂肌的橫截面積增加15%~20%,還能有效降低脂肪浸潤30%~40%,這在臨床影像上已有充分證據。
⸻
認識多裂肌:穩定脊椎的無名英雄
多裂肌是脊椎旁最深層的小肌肉群,單節段控制能力非常出色,從腰椎的關節突、乳突起源,斜向內上附著在上方兩節椎骨的棘突。它的主要任務是維持腰椎的前凸弧度與抵抗旋轉。
不過,當我們長時間姿勢不良、腰部過度使用時,多裂肌會出現三大變化:
• 脂肪化:脂肪浸潤超過25%,肌肉收縮力掉四成以上。
• 筋膜沾黏:胸腰筋膜與深層肌膜形成異常連結,讓肌肉動不了,影響肌肉收縮與伸展。
• 神經壓迫:多裂肌穿過筋膜的背支內側神經受壓,出現感覺障礙、牽涉痛。
這些問題會破壞脊椎穩定,進而讓椎間盤和小面關節過度受力,形成惡性循環。小針刀的介入,正是用來解除這些病理性改變,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
⸻
小針刀怎麼修復多裂肌?
治療的核心,是遵循「三維力學重建」的概念,主要機轉包含:
• 鬆解病變組織:0.8mm的極細針刀,針對胸腰筋膜和肌間隔進行局部鬆解,恢復滑動性。
• 促進血流:鬆解過程刺激毛細血管再開通,局部血流增加300%~500%,加快修復。
• 解除神經壓迫:針對背側支神經解除機械壓力,改善感覺和動作控制。
標準操作規範
• 體位:患者俯臥,腰椎前屈約20度。
• 進針點:棘突旁開1.5~2.5公分,進針角度15度,針尖朝內上方對準椎板邊緣。
• 進針深度:2.5~3.5公分,穿透皮膚、筋膜直到多裂肌筋膜層。
• 鬆解技巧:採縱向與橫向交錯鬆解(十字鬆解法),控制操作時間於20秒內。
現在有了超音波導引技術,進針誤差能縮小到0.3mm,特別是在L5-S1段,能有效避開重要神經結構。
⸻
臨床成果怎麼樣?
1. 腰椎滑脫
針對第一度滑脫患者,配合核心穩定運動,小針刀治療可讓椎體滑移減少0.8~1.2mm,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改善率達72.3%,遠超過單純物理治療的48.6%。
2. 椎間盤突出+多裂肌萎縮
針對L4-L5突出與萎縮患者,進行椎旁四點鬆解,橫截面積平均增加18.7%,同時Pfirrmann分級下降1~2級,改善肌肉結構,降低退化程度。
3. 術後腰椎不穩
椎弓根螺釘固定術後患者,透過扇形掃散鬆解術,提升椎旁肌肉電活動對稱性40%,有效預防鄰近節段退化。
⸻
小針刀治療風險與防範
雖然小針刀是微創治療,但仍有以下風險需注意:
• 硬膜外血腫:發生率約0.03%,多因針入過深。
• 神經刺激:暫時性放射痛約1.2%,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緩解。
• 筋膜室症候群:極少發生,但若鬆解過度,需提高警覺。
預防重點
• 術前篩查凝血功能,避免血小板過低患者接受治療。
• 使用鈍頭探針探測椎板邊緣,避免誤入深層神經血管。
• 術後即時局部冰敷與加壓,降低出血與血腫機率。
⸻
未來的可能性?
最新研究顯示,小針刀結合PRP(富血小板血漿)治療,可以提升肌肉再生效率30%。未來若能搭配人工智慧導引系統,進針精準度有機會提升到0.1mm,對脂肪化嚴重的患者更有利。
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推動更多臨床資料庫的建立,系統性蒐集療效與安全性數據,讓小針刀治療多裂肌功能障礙不只是一個「可能」,而是成為脊椎穩定治療的新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