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下肌、小圓肌 膕肌,肌肉大對決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6 月 8 日

大家好,今天來聊聊這三條肌肉,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不管是肩膀壞了、膝蓋卡了,八成都跟它們有關。
棘下肌,肩胛骨背後這塊大肌肉,外觀像扇子,從肩胛骨的棘下窩一路拉到肱骨大結節。平均長度大概15.5公分,但人跟人差很多,短的12公分,長的可以到快19公分。這個長短,跟身高超有關係——身高越高,棘下肌越長(r=0.775,p<0.001),幾乎可以拿來算你肌肉長多長,準度78%在1公分內。
在做肩膀手術,尤其像反向全肩置換時,這個長度會直接影響你關節球要挑多大的。簡單說:高的人球要大,低的人球小一點,才不會裝完變成活動度廢掉。
小圓肌,在肩膀後面,身形小小,但不簡單。它的肌腱寬大概2.53公分。重點來了,小圓肌插在肱骨大結節的一個小角落,上下寬19毫米,左右15毫米。這麼小的肌肉,要發揮穩定外旋的功能,非常講究精準控制。
小圓肌的神經支配男女有差——男生的神經分支長1.13公分,女生0.97公分,而且男生大多兩條神經進去,女生常常只有一條。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女生肩膀容易痛又不穩。
膕肌,是膝蓋後面的小肌肉,肌腹的上邊長44毫米,下邊拉到快90毫米,呈現三角形展開。中段最寬有28毫米,到插入脛骨時到76毫米,肌腱厚度大約2.6毫米,肌腱長24.8毫米。
這肌肉負責走路起步時「解鎖」膝蓋。沒有它,膝蓋從打直要屈曲會卡住,走路就會怪怪的。更猛的是,它的肌腱跟外側半月板有連在一起,能防止半月板被壓壞。
棘下肌主要工作是肩關節外旋,還要穩定肱骨頭在肩盂裡,防止滑出來。特別是在你舉手、丟球、游泳這種需要外旋加控制的動作裡,它是大功臣。
棘下肌不只主動拉,還能在你收回手時用離心控制,幫助慢慢內旋,避免甩過頭。
功能壞掉會怎樣?肩膀外展舉不起來,還容易肩夾撞,痛到不想動。
小圓肌的重點是:穩定+外旋。它特別強在肩膀外展90度時外旋,也就是打球發球、舉重推舉這些動作小圓肌最忙。
它還跟棘下肌搭配,互相補位,但小圓肌更偏向做「精密微調」的角色。測試的話,可以用「號角手」動作檢查,特別容易抓出小圓肌損傷。
膕肌——膝蓋的小鑰匙,負責「開啟」膝關節屈曲功能,讓膝蓋從打直狀態轉成屈曲,不然走路第一步就會卡死。
它靜態幫膝蓋穩定防止脛骨亂跑,特別是內旋、移位、內翻這些微小動作。膝蓋穩不穩,它決定一半。
棘下肌在肩胛骨後面,屬於中層肌肉,外面蓋著斜方肌、三角肌、背闊肌,內部靠著肩胛骨。它跟棘上肌只有一條肩胛棘隔開,彼此非常親,功能也常一起搭檔。
因為位置深,所以不管是針灸還是小針刀,要打到棘下肌,需要靠超音波導引,不然很難準。
小圓肌躲在三角肌下面、斜方肌旁邊,處在「四邊孔」這個很擠的地方。問題是這邊還有腋神經跟旋肱後動脈穿過去,空間小,壓迫機率高。這也是為什麼四邊孔症候群超容易發生在這。
小圓肌跟棘下肌中間有一條脂肪帶,手術或超音波檢查時,這條是個很重要的定位標誌。
膕肌超深,藏在小腿後深層筋膜室裡,旁邊是脛後肌、趾長屈肌。表面蓋著腓腸肌、比目魚肌,還有膝窩裡的一堆血管神經。直接摸是摸不到的,得靠影像導引定位,不然容易打偏。
但小針刀可以進到3.2公分深,剛剛好能打到膝關節肌,做深層筋膜鬆解。
棘下肌、小圓肌的外旋穩定性
肩膀不穩、五十肩、夾擠症,很多都是棘下肌、小圓肌出問題。小針刀能針對肌腱與骨頭交界的纖維化組織,做精細鬆解,幫助恢復滑動空間,增強肩部穩定性。
小圓肌的四邊孔鬆解
四邊孔太擠,腋神經被卡,肩膀痠麻痛?小針刀可以進行三維鬆解,不用打開來開刀,微創處理,術後恢復快很多。
膕肌的「解鎖」功能重建
膝蓋卡卡、走路起步卡住?膝關節肌可能有問題。
小針刀能鬆開膝關節肌腱鞘的沾黏,恢復膝關節正常屈伸。走路不用再像機器人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是真的搞不定肩膀跟膝蓋問題,不妨找個會用小針刀的醫師檢查一下,搞不好就是這三條肌肉在搞鬼。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