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3 年 9 月 14 日
—
夏日炎炎,好不容易偷個颱風雨的空檔降降溫,不然今年夏天真的・好・熱・哦!
地處東北亞的日本,適逢熱浪襲擊,各地氣溫屢創新高,關西的大阪京都,日前溫度直逼40℃,光是2023年的7月17日~23日這一週,全日本因為中暑而送院治療的患者是2022年的2.3倍,人數高達9190人,各地陸續都有因為中暑而死亡的報導,日本氣象廳針對39個都府縣發布「猛暑警報」。
—
南韓的高溫也是不遑多讓,光7月29、30日的週末,就至少有15人因為中暑身亡,南韓的疾病管理廳溫熱疾病急診室監視體系指出,從今年5月開始至今,熱傷害病例已經累積1,117例,因為中暑而身亡的人,2022年有6位,2023年也超過2倍!
—
大家對中暑的印象,不外乎是口渴發熱頭痛發昏頭暈目眩噁心想吐,有時還合併腹瀉表現,大多數家庭都是用阿嬤教的萬能刮痧法,不然就是吃一些清涼退火的椰子水青草茶,大多數時候也會奏效,挺管用的。但沒想到⋯⋯中暑居然會致命!這是什麼概念?
—
中暑不是只有中醫才有的概念,中西醫學對夏天高溫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傷害,都有相關的敘述,但是定義可能不盡相同。(小提示:西醫的中暑跟我們口中的中暑不大一樣)
—
【熱傷害是什麼?】
我們由西方醫學的角度切入,從比較廣泛的「熱傷害」開始談。
熱傷害是人處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中或是劇烈的運動後,自身產生的熱量無法有效率的排除,吸熱-產熱-散熱的熱平衡被破壞,造成人體的溫度調節中樞失去作用,散熱功能衰竭後引起一連串的生理變化,主要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有學者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就有類似的疾病記載。
—
【熱傷害的種類】
依照美國戶外醫學會對於預防與治療熱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指引,當熱壓力超過人體所能忍受的程度,就可能會產生「熱傷害」,可以分類為:「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與「熱中暑」。熱痙攣,熱暈厥,與熱水腫雖然會引起身體不適的反應,但是症狀畢竟都比較輕,可以歸類在輕度到中度的熱傷害病。熱衰竭跟熱中暑就比較有可能變成致命的問題,屬於中重度的熱傷害病。
—
【熱傷害的急重症】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1. 在大太陽下的戶外活動者,老人,高溫環境的勞動者。
2. 大量流汗後,未適時補充水分,或是單純補充低張溶液,如:蒸餾水、純水,忽略補充鹽分。
3. 症狀:頭痛、噁心、嘔吐、頭暈、倦怠、肌肉乏力,核心體溫上升,但不超過40℃。
4. 一般不會有意識改變⋯等中樞神經症狀。
—
【熱中暑/ Heat Stroke】
1. 又稱中暑性高熱,最嚴重的中暑類型,約佔熱傷害病的8.6-18%。
2. 急症,有可能危及生命,死亡率約30%。
3. 診斷主要依據病史與症狀。一般有熱暴露的病史,體溫有可能>40℃,且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改變的症狀,如:譫妄、意識改變、癲癇、昏迷;還會有進行性的多重器官損害,如:心衰竭、肝腎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橫紋肌溶解。
4. 傳統型中暑/非勞力型:致熱因素主要來自環境的外源性熱,好發在熱調節功能比較弱的老人和小孩、缺乏空調設備的人,無法降低周邊環境熱壓力的族群。
5. 勞動型中暑:致熱因素來自人體的內源性熱,好發在需要在高溫環境中勞動的人,如:運動員、軍人、消防員、勞工。比傳統型更容易併發橫紋肌溶解、肝腎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6. 無汗或有汗都有可能,根據統計,超過1/2的中暑病人會流汗。
—
無論是熱衰竭或是中暑的病人,治療計畫的首要就是要趕快讓體溫降低,環境的高溫不利於排除熱,所以將病人移到陰涼的遮蔽處是重要的。如果有濕毛巾,可以擦拭身體幫助降溫。如果病人清醒,可以稍微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然後盡快就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縱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胖虎 黃敬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