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彈響的原因與小針刀治療方式解析】

B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有些人走路、抬腿、爬樓梯時,在髖關節附近會出現明顯的「啪」一聲,有時候伴隨卡住或緊繃感,甚至可能產生疼痛。這樣的情形,我們稱為「髖部彈響症候群」,也是門診中常見的動作異常問題之一。
髖彈響並不全是關節內部的問題,很多時候,真正「跳動」的是肌腱與筋膜結構。我們會根據發生位置與聲響特徵,分為三種類型:
髖部彈響的三種類型
1. 外側型彈響
發生在髖外側,通常是髂脛束或臀大肌的肌腱,在活動時滑過大轉子造成的。常見於跑步者、深蹲訓練者或長時間站立工作者。
2. 內側型彈響
發生在鼠蹊部深處,為髂腰肌肌腱與骨盆前方骨突起摩擦所致,常見於舞者、瑜伽愛好者或柔軟度高但穩定性不足的人。
3. 關節內型彈響
來自髖關節內部結構異常,如髖臼唇撕裂、滑膜皺襞或軟骨碎片所導致,可能伴隨卡住感、深層疼痛與關節活動受限。
臨床判斷與評估方式
臨床上,我們會根據以下幾項條件進行區分與診斷:
• 彈響發生的部位與聲音特徵
• 是否伴隨疼痛與功能受限
• 透過動作誘發測試(如抬腿、跨步、內旋屈伸)
• 必要時安排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MRI)
一般處理流程
對於無明顯疼痛的彈響,一般以觀察與日常動作調整為主;但若彈響頻繁、有滑囊發炎或已造成疼痛不適,則需要介入治療。
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式包括:
• 調整訓練與生活習慣
• 進行筋膜放鬆與目標肌群伸展
• 加強臀肌、核心肌群穩定控制
• 若滑囊炎反覆,可使用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
小針刀介入治療
當肌腱與筋膜反覆摩擦造成沾黏、活動受限或局部發炎無法緩解時,可考慮以小針刀進行鬆解處理。
小針刀適用於:
• 髂脛束與大轉子間的慢性摩擦性滑囊炎
• 髂腰肌深層沾黏或緊縮造成的內側型彈響
• 無法透過徒手放鬆與運動改善的筋膜張力異常
小針刀操作時會以局部為主,針對過緊、沾黏的筋膜層進行鬆解與釋放,目的是恢復肌腱正常滑動空間,減少摩擦與彈跳。治療後需配合運動訓練,避免問題復發。
注意事項
• 若為關節內型彈響,小針刀並不適用,應轉介至骨科或復健科做進一步影像與關節鏡評估。
• 治療後應避免立即進行高強度活動,應安排恢復期及功能性訓練。
• 所有治療應以結構評估為基礎,確認問題來源後進行。
髖部彈響不是少見問題,但它背後反映的是肌肉動力鏈的不平衡、筋膜滑動受限或關節控制異常。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恢復正常活動能力,避免反覆發炎與退化。

By

黃敬軒中醫師 -- 想知道更多的中醫、人體疾病知識嗎? 請訂閱並追蹤 【 胖虎中醫 黃敬軒 】 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也歡迎您的加入 請搜尋 @770obhuh ==================== 若您有任何的門診需求也請洽 https://reurl.cc/LApA6y/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