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在中醫對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理解中,「經筋」是一個極其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系統。它不處理臟腑運行的陰陽盛衰,也不直接調氣血的升降出入,但間接影響臟腑。
經筋也不直接調氣血的升降出入,但在一個人站起來、走出去、彎下腰、舉起手的每一個動作裡,經筋都在參與、穩定與調和。
所謂「十二經筋」,是依附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涵蓋肌肉、肌腱、韌帶與筋膜。它們多起於四肢末端,循著肢體的主要肌群,向上彙聚至關節,最終延展到軀幹與頭面。這是一張縱橫交錯的張力網絡,不僅維繫了身體的姿態與穩定,更提供了動作發生所需的路徑與條件。
經筋的循行有幾個特色:多由四肢末端向心彙聚,最終結聚於肩、肘、膝、髖等大關節,並向軀幹與頭面展開。這樣的排列邏輯,使它能夠連貫動作中的主動肌與穩定肌,也讓許多看似局部的問題,其實根源分布在更遠的部位。例如肩痛,其實可能與小腿的筋緊張相關,這種連動關係正是經筋系統的體現。
《靈樞》有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說明了經筋系統的核心功能——經筋的張力如繩索,將骨架收束,讓骨與骨之間的連結既穩固又靈活;同時牽動關節,使伸屈旋轉得以順利產生並平衡分配。這樣的張力不是靜態的束縛,而是動態的協調。
當筋健則手能自如屈伸。
從整體觀點來看,經筋不同於經絡。經絡著重於氣血運行與臟腑聯繫,而經筋則專責於形體的張力傳遞與結構穩定。經筋不入臟腑,也不涉及內在證型的調理,它的任務是維持四肢與軀幹的力學平衡,協調肢體動作。若經筋失調,臨床常見的症狀包括肌肉僵硬、抽筋、牽引痛、無力、關節卡頓等,這些都是筋肉筋膜系統張力失衡的表現。
現代對肌筋膜鏈的研究也提供了另一種理解視角。以足太陽膀胱經筋為例,其自足小趾起,沿著小腿、大腿後側、脊柱兩側上行至頭頂,其走向幾乎與現代解剖學所提出的「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相符。這代表著:雖然經筋源自古代經脈系統,但其實與現代對筋膜與運動鏈條的理解高度重疊。前者強調的是氣血牽引,後者關注的是張力與連動,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功能目標:連貫動作、穩定姿勢。
值得注意的是,經筋所描述的並非靜態的筋膜排列圖,而是一種可動、可變、有張力的動態架構。當筋膜鏈是結構,經筋則是結構中的生命感應。它們不僅牽引骨骼肌的張力,還參與關節活動的協調與修正。
在診斷與治療上,經筋系統有其獨特路徑。由於它不主臟腑病變,其症狀多呈現於外在筋肉,例如「一條筋很緊」、「抬不起來」、「拉不開」、「壓痛點很明顯」。這些描述比舌診脈診更直接地反映經筋的異常狀態。經筋的病變也常透過「阿是穴」的形式出現——這些無固定名稱的壓痛點,是身體張力失衡最誠實的反映。
治療經筋,首重疏筋與行氣血,而非傳統的補腎、清熱或化痰。針刺這些緊張或壓痛點時,若能達到「得氣」與「筋應手收」的反應,往往能有效釋放張力、促進氣血流動。除了針刺,還可配合推拿、艾灸與導引運動,以動態方式重新調整身體的張力網絡。
導引運動在經筋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主動的拉伸與運動,讓肌筋膜在動中回歸彈性,重新尋回筋力的自然節奏。艾灸則能溫通經筋中因寒濕引起的凝滯,使筋柔和而血氣暢通。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經筋雖然是古籍中的內容,但其實正好對應現代醫學對於肌筋膜、張力鏈、運動控制的種種研究。這不是用來取代西醫解剖學的結構,而是一種更貼近動態人體、強調功能與體感的觀點。當患者說「這裡痠、那裡緊」,經筋系統的臨床思維,能讓我們不只針對痛點治療,而是找出整體張力線上的節點與轉折,從而進行有效的調整。
了解經絡與經筋的分別,不只是術語的差異,而是辨明一個屬於氣血內證與臟腑聯動的體系,與一個於動作、張力與力學調節的網絡。
兩者如同一體之內的陰陽——經絡為陰,內守五臟六腑之氣;經筋為陽,外聯筋骨皮肉之形。學會同時看見這兩張圖譜,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人體,也更精準地診療身體。